人物和作品

读《杨山诗选》的几点感想

 

杨山是重庆一位重要的诗人。1999年出版的《杨山诗选》,收录他此前各个时期的代表作162首,可以以此窥见其诗作的全貌,以此作为对其诗歌创作进行价值判断的依据。重读一过,我有这么几点感想:

其一,我们知道,迄今为止,重庆的新诗创作出现过两次高潮:一是抗战时期,一是1980年代。1945年抗战胜利后,活跃于重庆的外地诗人纷纷离去,造成退潮。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诗歌创作的终止,仍然有一部分本土诗人在坚持歌唱。而杨山正是在这个时候步入诗坛,开始他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诗歌创作生涯。《杨山诗选》第一辑《初起的爱》所收32首作品说明,作为一位年青诗人,他的起点不低。可以说是他的幸运,他赶上了抗战诗歌的尾声。这两首诗,尤其是《熟睡的兵》是很有价值的:以反讽的手法写一位军人倒毙于地,而这是一道“好风景”,也使他解脱了苦难,是他的“幸福”!其他作品有两个主题: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如《村庄》、《放马的》),表示对“黎明”的渴望和坚信其到来的信心,充满了乐观的精神,青春的气息以及战斗的豪情(如《小溪》、《野花》、《瀑布》、《破坏》、《行列》等)。正因为是低潮中溅起的浪花,所以更显得可贵。

其二,诗选的第二辑时间跨度十年(1953-1963),取名《热土之拾》,却只拾得寥寥七首,不成比例。接着直到1979年,便是长达16年的空白(加上19950-1952,接近20年了)。这表明本来就写得很少,而且就是选出来的也显得有些勉强,无论哪方面都不如“少作”。这说明什么问题呢?我无法揣测具体的原因。但是我们知道,所谓“十七年”的诗歌,总体质量就不高,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赞歌”和“战歌”。看来诗人对这样的东西太缺乏热情了也不愿意委屈自己,遵命而为。当然,这无须遗憾,甚至还值得庆幸呢。

其三,诗人有过一本诗集叫《黎明期的抒情》,他将就这个题目用以统称1979-1999这20年间的作品,组成占诗选大部分篇幅的第三辑。事实上,这20年正好是他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是他成就所在,价值所系。那正当改革开放初起,中国方方面面都起着翻天覆地变化的“黎明”时期。中国大地百废俱兴,朝气蓬勃,日新月异,阳光灿烂,充满希望。他虽然大部分时间待在听雨楼头,敏感的神经却随时感应时代的风云,脉搏的跳动与神州的变革息息相关。诗人沉睡的灵感时时迸发,歌唱的欲望空前强烈,歌声嘹亮激越,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这些作品,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写于1979年的《给一个普通的人》,这是诗人在新时期的发轫之作,其蓄也久,起笔不凡。因为感情真挚,为心声之自然吐露,娓娓道来,流贯自如,读来毫无生涩之感。在所有歌颂邓小平的诗作里,这也算得上一首力作。

这时候,诗人也写起战歌来了。有两首慷慨激昂,响遏行云,读之令人感奋。一是《这儿,在进攻》,借隧道的开掘,不仅歌颂劳动者的忠诚与伟绩,而且借此抒进攻之豪情:“这儿,诚实在进攻虚伪 朴质在进攻狡诈 清洁在进攻污秽 生机在进攻腐朽”!而《我以这座城市的名义,抗议!》则是抗日战争的历史主题在今天的回响有力地控诉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暴行。

这段时间,诗人写下了大量的赠友怀人之作。这本来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常见题材,新诗中却颇为罕见,一人所作数量如此之多就更难得了。这些作品无不情真意挚,亲切温婉,虽非受者,读之亦不能不为之感动。这些篇什,往往并不止于单纯的友谊之表述,而是蕴含着历史的内容,如《忆山莓》中就有对“四人帮”的愤怒声讨,《怀唐湜》就有着鲜明的新旧对比。

其他作品林林总总,题材十分广泛,所见所闻所思,自然社会城市,历史现实未来,均可入我彀中,附之以情,化而为诗。没有矫揉造作,没有言不由衷,而且诗人的创作态度是严谨的,绝不率尔操觚,敷衍了事,从意象的驱遣,构思的巧妙,都是煞费苦心,经过寻思推敲。

其四,诗人的作品大多短小精粹,不喜敷衍铺陈;含蓄蕴藉,杜绝直白肤浅。可以说,这是深谙中国古典诗歌之奥妙,而化于新诗之中,所得到的宝贵收获。有时诗人会情不自禁地化用古诗意境,而不露痕迹。例如《忆小街》就不难看出对杜牧与李白诗句的“借用”:

那小街的黄昏
是我记忆中的玫瑰
那天阶夜色凉如水
曾启动我小小的心扉

卧看星的花瓣儿撒夜空
邻家哥哥玉笛横吹
聊斋故事将一个美的意念升起
老祖母又以爱把我轻轻摇睡

诗人喜用短句,朗朗上口,杜绝佶屈聱牙;节奏明朗,决不拖泥带水;所写都是自由诗,却并不妖魔化音韵,亦有全诗押韵的篇章,如上面这首《忆小街》就是;他如《梦雁翼》、《给姑苏》亦然,《秋夜怀杨甦》甚至是有规律地每节换韵呢。

这些,都是行大雅之正道,与目今流行的散文化弊端大异其趣。

在纪念诗人杨山逝世一周年之际,我重读《杨山诗选》有这么几点心得,与诗友们交流。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来源:诗酒自娱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