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和作品杨志杰:《尘缘》

杨志杰:《尘缘》后记

杨志杰

本文来源于作者即将出版的长篇纪实文学《尘缘》。

观音洞前

我开始了退休后的安逸之旅。

我的首选是:朝拜普陀山。

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我从小就心向往之。那时候,姥姥给佛龛上香之后,经常给我讲观音菩萨的故事,老人家虽然从来未到过这座普陀山,可是一提庄严神圣的普济寺,一拜有求必应的观世音,她总是双手合十,无比虔诚。因此,我从小就发下誓言,长大了一定去朝拜普陀名山,了却姥姥这一心愿!

要说这普陀山最大的特征,我认为就是处处体现出佛门的清净,虽然游客络绎不绝,很少喧闹高声,寺庙香烟缭绕,唯听僧人诵经。

我们从舟山码头登船,向普陀山进发,一路秩序井然,甚至很少交流,因为大家都有一个不言自明的目的,都是来朝山拜佛的。有几位尼姑,在船上一直低眉顺眼的打坐,口念阿弥陀佛。知道他们是来读佛学院的,周围的人无不肃然起敬!

普陀山有一个规矩:游客可以住进宾馆,也可以住进寺院。就像现在的家庭民俗一样。不过普陀山的寺庙旅游比几十年后的家庭民俗要早得多,也好得多。因为寺庙的目的首先不是求经济效益,而是弘扬佛法。这和客人的目的是完全一致的。

我选择的是到祥慧庵长住,因为这里山高路远,环境幽静。正是清净沉思,大彻大悟的绝佳去处。这座庵,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文革时曾作为农舍,收回时初名祥慧禅院,90高令的老方丈妙善法师挥笔题名,将祥慧禅院改为祥慧净院,只一净字,境界全出。这里确实是全山最安净的地方:祥慧庵依山面海,鸟语花香,门前绿荫如盖,墙外古木参天,脚下是一望无际的大海可见潮起潮落,山后有蜿蜒而上的小道能看日出日没。静安小院,却巍然屹立着金碧辉煌的大型宝殿,大殿中,端坐着庄严肃穆的佛门三宝,为全山之冠。

小院不远,有一座观音洞,有一个神奇的故事,把二者紧密相连。

那时刚修好盘山公路。那一天,天湿路滑,阴雨绵绵,一辆满载香客的轿车正吃力地在平滑如镜的路面上小心翼翼地爬行,稍有不慎,便会惹下天大的祸端。正在此时,忽然狂风大作,暴雨如注,轿车失控,眼看着要一头栽下悬崖,果真如此,一定会车毁人亡,几十位香客都会命丧黄泉!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只听“咔嚓”一声炸雷,暴雨骤停,云开雾散,隐约间观音菩萨稳坐云端,只见她手执杨柳,怀抱净瓶,挥撒人间。用手一指祥慧庵前,只见一课千年古树应声倒地,横亘在道路中间,将正奋身奔向悬崖的汽车阻拦。马达终于停止了轰鸣,车轮发出了哀怨,不能再滚滚向前!——-

汽车得救了!

司机得救了!

车上的香客都得救了!

人们含着热泪,泥泞中跪倒一片,纷纷望空朝拜,感谢观音救命之恩!一位老者暗暗发誓:我不是诗人,也不懂刀刻,但我一定把今天的事情刻下来,流传后世,当天晚上,在观音洞前的青石板上,人们都听到了老人凿石头的声音——–

正是这块青石和那棵古树把两座庙宇紧紧连在一起,被信众奉为神树和神石,凡拜祥慧庵者,必拜观音洞。

现在,古树早已扶正,栏杆也整旧如新。我既是祥慧庵的弟子,当然是观音洞的常客。

我历来不同意体验生活而主张深入生活。因为,“体验”是做客,想了解一下是什么滋味,“深入”是作主,是要从自己的生活中认识到规律性的东西。现在,我就是以主人翁的身份进驻祥慧庵的。

我自号心和居士,刚刚退休,一身轻松,要来庙里做义工。

住持笑道:施主请了!看你身板到还硬朗,退休前大概也当过干部,来小庙搞文字可以,要当义工恐怕不能胜任!

我还要分辨,住持含笑摇手道:施主不必再争,您看本寺的义工,每天早晨5点诵经,又要烧火做饭,又要打扫卫生,还要迎来送往,一天之中,何尝有半点消停!

见我还想力争,住持双手合十道:“阿弥陀佛!我知道你不怕吃苦,可也要量力而行。这样吧,你先用电脑把你几十年来的红尘往事记录下来,如何?

我本以为住持要拒绝收我,见此机会,喜不自胜,可一想到我还不会使用电脑,仓促间不敢接受这个任务。住持好像看透了我的心事,双手合十道:”阿弥陀佛,施主不必担心,不懂之处,可以问我!”

我惊喜道:“住持也会电脑?“

住持笑而不答。

旁边的义工笑着说:”岂只是会,住持是电脑专家呢,出家前,还当过厂长!“

想不到这小小的祥慧庵竟然是藏龙卧虎之地,不仅住持当过厂长,监寺还是作家,那位行走不便的老人,还是一位专攻经济的研究员。他们之所以遁入空门,自然各有原因,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都认为,在佛经的指导下,能够有所作为!

曲径通幽。我沿着山间小路拾级而上,又顺着万仞石梯蜿蜒而下,再下面就是观音洞了。这观音洞,位于普陀山梅岭之西,似一天然生成的大型石室。洞内有一石柱悬空至地,洞上及洞周石壁雕有各种各样的观音圣像。

洞旁建一庵,据说,明万历年间尚为茅篷,清康熙年间方建成庵,道光、光绪、宣统年间又陆续兴建,现代,大殿内又安放观音坐像一尊,目光慈祥,妙相庄严。

洞旁有一青石,石上刻有小诗,大概就是那位老者所刻了。诗后不留姓名,可见刻者虔诚。诗曰:

普思圆通观自在

杨枝洒处净尘埃

普渡群生登彼岸

同登极乐奉慈身

虽然古扑随意,却真诚地道出了信众的心声。

洞后古树成荫,巨石层叠,上书“大士重现”四个大字。

我双手合十,伫立在观音洞前。滚滚海浪前仆后继地扑进万丈深渊,石洞内震耳欲聋的响声涤荡着人们的心田。它能击垮一切私心,冲刷一切杂念,能净化你的灵魂,激发你的灵感,催你奋发图强,勇往直前!

这是大海的宣言,这是远山的呼唤,这是大自然的魅力,这是观世音的指点:人啊,人,就应该像这万丈深洞一样,四大皆空,人的一生,就应该像那浪高一浪的大海一样,发聩震聋!

我正在双手合十,冥思遐想,忽觉眼前一亮,举目一望,原来是方丈端坐山上,手捋长须,笑容可掬。只听长老大声言道:施主开悟了吗,贫僧送你几句言语,管你终身受用:

清闲无事静处坐

肌时吃饭睏时卧

放下身心不去想

必定不遭殃与祸

背后转出作家师兄,瓮声瓮气地说:如今我且问你,鲁迅先生说过: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如果你梦醒了眼前是金光大道,又会怎样?长老鼓掌笑道:此问甚好。这就叫金光大道你不走,羊肠小路君且行!

此时我已拾级而上,将至山顶。放眼四望,见霞光万道,祥云缭绕,好一派佛国景象。作家双手合十,望空拜谢。我惊问何故?作家道:施主有所不知,此景并不常见,如今兄之纪实文学完稿,预示尘缘将尽,正该庆贺一番!

我忽然若有所失,又似有所得,继而心情舒畅,一身轻松,跟随长老回寺去了!

杨志杰简介:

杨志杰,男,河南滑县人。1940年12月生于河南滑县城关镇青龙街,父亲杨信一被叛徒吴兰田杀害,英勇牺牲。他自小与外祖母相依为命,母亲郑修吾跟随八路军部队教小学。他幼读私塾,后在城关和丁堤口村念小学,1953年——1959年在河南省道口中学(今之滑县一中)读初中、高中,其间58年曾参加县里在太行山的大炼钢铁,有多首小诗在县报发表。

1959—-1964年在南开大学中文系读书,师从现代文学奠基人李何林和红学专家华粹琛教授。学年论文《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在《南开学报》发表,毕业论文《论红楼梦的继承与革新》在《红楼梦学刊》发表。

1964—-1985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85年一月被评为副研究员,编辑《文学评论》,主编《作品与争鸣》。主要著作有《横眉集》(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论文集。其中《反革命狂想曲的幻灭》、《围绕电影创业展开的严重斗争》曾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加按语发表,全国各报转载,中央台广播,党主席表扬,人民出版社出单行本。对粉碎四人帮及其文艺思想,有较大影响。专著有:《红楼梦人物论》、《红楼梦主题轮》(江西人民出版社版),《赵树理小说人物论》(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诗歌概论》(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小说概论》(原载工人日报,海南出版社出版),纪实文学《沧海人生》(南方出版社出版)记述了他与胡乔木、邓力群等人的交往及何其芳、俞平伯、钱钟书、吴晓玲等人的遭遇,其中有的章节在人民日报海外报发表,产生了一定影响。

1984—-1985,任青海省文化厅副厅长,研究员,创建青海省文学艺术研究所,陶瓷研究所,组织和撰写了长篇报告文学《雪压昆仑》和《万里黄河第一坝》在《人民日报》发表,《青海日报》加按语转载,在当地产生了较大影响。
1985—-1988任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1988—-1989在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
1989—-1992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民间文学》主编。
1992—-2001经中组部调任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厅长、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现已退休。

1998年3月24日时任省文体厅厅长杨志杰(右一)到海南省文化艺术学校学校视察

相关文章:

杨志杰:《儒林怪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