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和作品

你留下的歌声永在我心间 —记《金瓶似的小山》词作者朱丁

杨亚平

 

 

今天一大早,我开启了我的CD音响,放了一张降央卓玛的CD,当她唱起《金瓶似的小山》时,我猛然想起了词作者,这词作者和我曾经共事,是我亦师亦友的故人……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中国市容报》做综合新闻版的责任编辑,一天上午,副总编李正华带了一个五十出头、精神抖擞、五大三粗的个子很矮的小老头来到我写字台前,他热情地给我介绍: “这是苏兰老师,以后他就是你编辑这版的校对……”就这样,我和苏兰先生结下了缘。

我编的这报是一张公开发行的对开全国行业大报,由于报社编制少,所以编辑部人员也少; 一个版当时只有一个编辑,一个编辑又配了一个校对。我是个马大哈,错别字多,所以李总编开会说专门给亚平配了一个老报人,专门找错漏字的高手。

苏老师给我当校对后,的确我编的这版读者反映错漏字几乎看不到了,1万2千字的版面,错漏字只有万分之二。

我当时沒有叫他苏老师,我都喊苏老头,他也亲热地应答我。因为他五大三粗的样子,根本看不出来是什么知识份子,没一点书生气。

李总编有一次听见我大喊苏老头,就严肃地走到我桌前给我讲: “亚平,你知道他是谁吗?他解放前就是新闻的本科大学生,就是民国时期著名的编辑、记者苏兰,你知道吗,那《金瓶似的小山》就是他作的词。”

“哦,原来是他写的嗦,这苏老头还有点水平。”我惊讶地说。从此以后,我一有空就喊苏老头到我这里喝茶、抽烟、吹牛……

我问他,《金瓶似的小山》为什么有段时间词作者变成了集体创作呢?他笑着说: “我是右派,又是劳改犯,肯定要把我的名字抺去。″ 那为什么又变成了朱丁呢?  “这是笔名,解放前我在报上发表文章用苏兰这笔名,前放后用朱丁。你爸爸应知道我,我和他常报上一起发文。

我回到家问父亲,解放前有个常在报上发文的苏兰你认识吗?父亲说认识,但是神交,我发表诗,他发文; 我们都戏称他为“苏兰女土”。

就这样,我就更喜欢苏老头了,一有空我就喊他和我吹牛。我问李总编,你又是好久认识苏兰的呢?李总说,我在企业做书记时,他是搬运工,后听大家说这人有文化有水平,我和他交谈后,知道他是《金瓶似的小山》的诗作者后,我立马给他换了轻松工作,我到报社后所以把他也叫来了。

苏老头经历太丰富,他大学毕业后当过记者、编辑,打成过右派,并被劳改二十多年……他给我说,那金瓶似的小山是他在西藏时看见的一座在阳光下特像金子做的瓶子一样的山,他说他是填的词,是填的一首藏族民歌。后来他们又改了词,把东方那边的金太阳,改成了伟大领袖毛主席。

“我劳改后一直没有工作,到处做零工糊口,且都是做的体力活,搬运工做得最久,是碰到又李总编我才又摸起笔了,但文字对我已生疏大久了。”苏老头给我讲时,他流露出太多的悲哀,太多的心酸……

我从内心真的敬佩我这位新闻前辈,词作家前辈。

若光从外表看,只能把他当成五大三粗的搬运工。

恐怖的政治运动,把这么一个优秀的记者编辑,这么一个伟大的词作家折磨成如此这般的形象,看着他这模样,我心里一阵阵心酸。

他只给我合作了一年左右,最后他因身体原因告退,他离开他依依不舍的文字工作时,握着我的手笑喜喜地给我讲:“小杨,你很聪明,你不光要编,你还应多写。”

他走后半年多,她的女儿苏英从西师调到报社了,又分在我这版,又是给我当校对,她比我大,我喊苏大姐。一天,总编给我讲,这苏英是西师大的校团委书记哟,正处级干部,你要好好在编辑业务上帮助她,我说不存在,苏老头是我亦师亦友,我当然会尽力。

和苏英一起工作不久,我就停薪留职离开报社了,大既是1988年左右,我接到苏英大姐电话,说他父亲病故,享年58岁。

《金瓶似的小山》词作者离开我们快30年了,每当我听见这歌声,我会想起他那被政治运动迫害成五大三粗的蔼可亲的形象……

我永远会记住,这位曾和我共事的亦师亦友的、我现在仰望的前辈。

是的,远去30年了,你留给我的歌声,却永在我身边!

 

作者简介:

杨亚平, 资深新闻编辑、记者,重庆市作协、四川省作协会员。

在《散文家》、《星星》、《四川文学》、《红岩》、《山花》、《中国诗人》、《绿风》、《诗潮》、《雪莲》、《中国青年报》、《香港文汇报》、《四川日报》、《重庆日报》、《成都晚報》、《西安晚报》、《昆明晚报》、《贵阳晚报》,《世界华文媒体》、《国际艺术新闻网》、《加拿大和世界报道》、《多伦多新闻网》、《法国和世界新闻网》、《纽约都市新闻网》、《美国西部新闻》《中国华人传媒网》等国內外公开发行报刊等媒体发表诗歌、诗评、散文、人物特写、报告文学近200万字。出版有诗集《浪花上的情结》、报告文学集《敬礼,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