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和作品

江河万古流–恩师苏叔阳先生逝世周年祭

商成勇

 

一年前的今天,八宝山东厅外,早早地聚拢了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人。仿佛各界名流的聚会,尤其文化艺术、影视界。其中,有这样的场景:天津来的10多位普通中老年人,他们高举逝者的彩色肖像放大照,高举“英名永在”的横幅随队默立。以这样的方式追思逝者,皆因著名相声演员马三立的相声内容——“文化艺术界哪位书法水平最高?苏叔阳啊!”这让人联想到那年,人们成群结队循着马三立先生相声引导,来京都千方百计找到并守护在先生家门口求字排长队的情景。

整整一年了,今天是著名文化学者、诗人、作家苏叔阳先生与这个婆娑世界分手一周年火化的日子。今天,还有像一年前听到消息自发赶至,为心目中的尊者默洒双行泪的吗……

告别:鹤展羽翼向西去,何日乘愿再东归

这是公元2019年7月20日晨,幽燕一夜的大雨,天亮时分变成了纷纷蒙蒙的细丝。天知道今天是亲朋好友为先生送行的日子。一大早,笔者沉痛地专程赶往,为的是再看先生一眼,送先生一程。孤独地行走在大街人行道,手机随心拍来道旁颔首的侧柏与青竹图片,以此献给先生,通过自媒体对接先生精神的脉系。因为笔者知道,这份质朴,恰合着先生最纯粹最舒展随性的人格精神。为人从来爽直的先生,匆匆西行,多少人心中无法承受这份伤别离。笔者精心从微信表情包里挑出一幅夏日仰莲图,这朦胧清晰溢着沁香的花儿,夹带伤楚的表情,也一并通过朋友圈发散、拢收,一起趋近一座巍峨的精神峰峦……

默默地来到告别大厅门外,透过早已前来的上千人头顶抬眼望去,文化名家翟泰丰所撰挽联黑底白字竖立厅门口:夕照街丹心谱大地哭亲人,故土情雨潇潇白云是叔阳。敬读中,笔者想起昨夜伤悲难眠中回味10多年师生情谊桩桩件件所拟出的心联——匈奴未灭死身家国响嗟叹,丹心哺谱生相轮盘壮神州。也许在与苏先生深厚交往过的许多人眼里,各有不同的感受。在笔者,则主要是有关家国情怀而引伸的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中华文化情感。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中,有像苏先生这样不遗余力把自己博大的文化精神作为纽带,链接系住两岸人心者,实属难得,实堪珍贵。苏先生丰沛的文化人格精神,外化感动和影响了太多不同层面的人。

图为作者去年在与苏叔阳先生告别暨追悼仪式现场。

 

笔者止不住落泪,经过墙面上屏幕影音播放的《夕照街》、《丹心谱》等,到告别大厅,向躺在鲜花翠柏中似在闭目养神的先生鞠躬……依程序结束告别仪式,踉跄着身子出来,望细雨微住的天心,一片空茫。漫无目的行走于八宝山道旁高大的白杨树荫下,笔者口中喃喃自语,感念苏先生,您的英魂可能接收到我的心语?您没有等到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那一天,就走了,这一走,长路遥迢,可能再回还?!您没来得及将深藏心底数十年的抱负完全展示,就遗恨绵绵作淡远的云朵,随风而去不见挂碍?但是啊,您曾亢奋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在万众齐心前行的脚步中,您的文化歌唱,怎会成绝响……苏先生,您可以再回眸吗?您的学生和朋友都还在,他们惦记着您,呼唤您魂兮归来。

初识:大树聚首尚清谈,小苗沐露遇耆宿

想起来,与苏叔阳先生相识,源于一场奇遇。台湾一位政治人物来大陆破冰交流,开启两岸追求和平双赢新局面的那一年年底,一位德高望重的文化老人受托为这位政治人物写字题句,文句初拟之后,老人邀苏叔阳先生还有几位至交小范围坐坐,顺推敲此文。鉴于台湾这位政治人物心向祖国统一,苏先生当场豪情万丈,将自己家里身世与台湾的亲戚关系,以及对两岸秉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看法,一吐为快。苏先生博学宏词,纵横捭阖,最后将落脚点放于老人所题内容,对题句字斟句酌,做权威定稿,众皆叹服。由于笔者为现场年龄最小者,德高望重的文化老人特将笔者是“商容的后代”推荐给在坐,苏先生特意看了一眼笔者。也许自始自终处于聆听角色的笔者,并没有和苏先生互动的契机。北京奥运会的当年年底,笔者有幸参加近10位在京文化艺术界耆宿的一次餐聚。清谈为主的餐叙间,不知哪位情致所至开始品评起张艺谋导演导演的奥运开幕式得失来。大家畅怀所云,动见观瞻各有千秋。基本趋向于展现中国文化风采应当高度肯定,只是个别地方如完美拿捏就更赢人。两个半小时的餐叙,对一众老人来说是够长的了。只是谈兴浓稔的场面确是少见,何况,是一群幽默风趣、人生阅历充盈、机智深刻的大家范儿。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过去,散席时,仍为席间年龄最小者,笔者自然要提醒各位老师注意脚步安稳,然后不忘回头看一下餐桌桌面,是否有落下的东西。果然,在苏叔阳先生所在位置,孤零零一幅眼镜,笔者捡起来追出门,见苏先生正要登车,赶忙喊住送给他,没想到,他大声说:“我记住你了,你是后起之秀小商,文老说你是商容的后代,他看中的人一定不错,我也没问题……”车门关上,苏先生摇下车窗玻璃招手,笔者赶紧激动的使劲挥手……自此,受教苏先生、与先生的长久往来开始。

交往:提携后来甘作梯,谆谆教诲费心力

笔者从大量的公开资料中得知,苏叔阳先生是一位抗癌斗士,与癌症的抗争近30年,毅力铺展进所有人的想象。第一次前往苏先生家,笔者攒足了功课。临行前自我告诫,在苏先生面前决不能提及有关疾病方面的话题,生怕触碰痛点。到了位于方庄的苏先生家,笔者小心翼翼地从随身包里取出自己创作的《月光慈航》诗稿,双手捧上,苏先生接过厚厚的一摞近千页诗稿,吃了一惊,说平时工作忙怎么还坚持写作啊!笔者赶紧说业余时间不想浪费,每有心得就记下来。他看了一眼书稿后面附有笔者好友写的一篇长跋,说这么长啊。笔者说请先生做资料参考一下,写个序文。苏先生声如洪钟,爽然答应。那一天,苏先生谈性很浓,说话至中午,强留笔者共进午餐,夫人左元平阿姨热情地操持出一餐饭——先生最爱吃然而却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青菜鸡蛋杂酱面、榨菜馒头萝卜汤,还有友人刚从江南捎来的“楼外楼”东坡卤肉。夫人乐呵呵一个劲说,没有准备,将就着吃哟,笔者连忙示谢。有谁知道,这时的苏先生,正在进行药物化疗将养,虽然给人感觉像杜甫饮中八仙里爽快的文侠,实则在忍受身体多么大的痛苦来应酬啊。苏先生不断给笔者夹菜,笔者当时没多想,只是美美的吃,细心倾听,亲热的聊、插空请教。返回途中,不知怎地就忽想起孟浩然,心中一震。为见欢好友王昌龄而不顾背疾纵情宴饮饱飨河鲜之事,曾刺痛过多少文人游侠的心!一阵怅然与隐痛涌上心头,几近落泪,看向车窗外倒流的道路与车河,尽是古都生灵安危所系!苏先生表情言语间所流露的坦然面对生活的态度,书写、踱步中所表现的胸有成竹的自信,甚至餐桌上细微的不断为晚辈夹菜的斯文,一遍又一遍在眼前映现。在后来,交往中苏先生完全将笔者当作自己的家人和孩子,尤其,不止一次地殷殷叮嘱,工作以忠,做人以诚,品学以端,深深地印入笔者脑海,成为笔者人生的策励,也成为人生不可多得的营养……笔者时常想着这些,心中默默祈祷苏先生身体早早完全康复。

图为苏叔阳先生为作者《月光慈航》一书题写书名。

 

苏先生给笔者诗集《月光慈航》写的序文一经公开发表,引起广泛关注,反响奇好。未久,苏先生又亲自出席《月光慈航》作品讨论会并演讲,对后学多有揠扬。在作品讨论会现场,与会者完全看不出,这其实是一位沉疴在身的文化老人在侃侃而谈!后来,苏先生又为笔者的另一部著作《五星红旗——献给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辰90周年》撰写推荐者的话,使得这部被评论界称为“大型史诗”的作品熠熠生辉。2011年“七一”前夕,在北京天安门国旗护卫队所在地故宫东朝房旧址门前广场,以红旗颂为背景音乐、著名朗诵家朗诵的《五星红旗》,将红旗出版社为天安门国旗护卫队官兵赠送《五星红旗》书籍的活动推向高潮,中央文明办、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10多家宣传机构和媒体以及近百家网络平台报道此一盛况。

聆听:两岸文化大融合,乾坤举证镌碑铭

随着与苏先生的交往加深,笔者渐渐熟知并开始解读先生在两岸文化交流融合上所付出的辛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两岸同胞交流开禁不久,正是苏叔阳先生创作的多部文学作品相继搬上荧幕之时。火遍天下名扬四海的苏先生,受邀加入中国大陆电影艺术家参访交流团,赴台作行业“开先河”交流。同团里有著名演员赵丽蓉、王铁成等,团长谢晋。苏先生认为这是他人生最富意义的中华文化艺术的交流之旅,周身洋溢着非比寻常的使命感与自豪感。同时,这也是成全自己家庭亲情相见的天意安排。文化艺术交流取得丰硕成果,大量台湾文化艺术名家都成了他后来的知交好友。而与自己夫人的三叔一家在台见面执手相看泪眼的场景,成为轰动一时的佳话而传遍宝岛台湾。早年在李弥兵团任职曾血战昆仑关的三叔,作为标准军人,当年离开大陆,离别大陆亲人,长亭长泪的历史印记,一直撕扯着身心。在台中“荣军”巷宿舍,得知苏叔阳要来台交流,三叔一家早早就开始准备。然而,由于信息沟通偏差,苏叔阳专程赶往“荣军”巷宿舍拜望三叔时,三叔三婶他们却已在赶往台北参访交流团所在酒店去寻他,相向而行,焦渴的亲情左右了各自的行动。苏叔阳扑了个空,即便积久的亲情没得立即释放,“荣军”巷整个巷子却轰动,所有在两岸隔绝后从未见过大陆来人的大陆家眷,像围观大熊猫一样老幼倾家而出,热烈欢迎大陆文化才子的场面,让他兴奋难已。匆促别了“荣军”巷的浓情,汗流浃背跋涉返回台北参访交流团所住酒店,苏叔阳一进门,就听见喇叭在反复喊:“大陆来的苏先生,你三叔来看你,在大堂等你。”在大堂,老远看到三叔,赶紧两步,然后住足立正,恭敬鞠躬,接着疾步趋前相拥,泪流满面的两个男人没有语言,只有搂抱中的泣不成声,登时整个酒店掌声雷动……那一刻,隔绝太久的血脉亲情,完全融为一体……那一次赴台参访加寻亲,是苏叔阳先生对台交流交往的起始。他自此将推动两岸文化与情感的交融,作为自己坚定信念的执着追求。葵霍倾太阳,自性故难移!社会的责任感和民族的忧患意识在苏先生身上大力彰显。之后,苏叔阳先生出现在以教育交流为主题的湖南长沙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深入探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和教育交流合作,戮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在北京故宫太庙,以著名作家、田汉基金会理事长的名义,参加由中央文史馆主办的“同根的文明”中华民族文化团圆主题诵读会,作为主讲嘉宾,浓情恳谈两岸亲情,述说久别隔断之苦,表达同胞亲人回归团聚的迫切愿望;在四川内江,出席两岸中华传统文化暨张大千艺术交流展论坛,以著名文学家、诗人、文化学者、中国文化书院导师的身份,剖析中华文化的渊源流播,被两岸文化艺术界数百名参会者热捧;在深圳,被中华文化促进会等公推为年度中华文化人物第一人;连续作为主讲嘉宾出席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广谱中华文化;获得中国图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获得国务院专家终身津贴待遇、联合国艺术贡献特别奖 ……苏先生数不清的人生成就,背后都有他辛勤劳动付出,有他怀仁养德的操守。在长期交往中,苏先生不止一次对笔者提到自己对两岸文化融合的想法。他说,两岸从文化上来看,是最应该作为推开感情藩篱成为交流的选项。台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传承脉络清晰,一直以来都没有断层,而且有很好的保留,所谓的一些政客操弄“去中国化”,仅仅是玩不切实际的痴妄概念而已,真正是动不了根基的。就是退一万步,你汉字总归要写汉语总要交流吧!说穿了,两岸毕竟同是中华民族,千百年的历史演进,文化感情只有固化和加强,别无他途。如果能从民间开始,发挥一些优秀传统文化知名学者的作用,经常开展文化艺术方面的沟通,加深感情,加大友情,甚至亲情,应当是非常合时宜的。作为对中华文化有着较全面理解且能够深入浅出宣讲的学者,苏先生说自己完全可以随时为此付出。他说,中华民族毕竟没有完全统一,以文化艺术做纽带,连接两岸,连接文化和心灵,是非常有意义的,惜在这方面,民间组团赴台交流的机会太少,他自己也就去过那么一次,实在是个遗憾。他强调,任何事情,诚信很重要,诚信里面,有个信任,信任了,就会有信心,只要有信心,重视起来,就能推动,而皮毛拉杂的浮躁与敷衍,终竟效率不佳。在笔者想来,苏先生推心置腹的话,仔细理解,有着高屋建瓴的对两岸文化交往的审视,是一位老共产党员、一位以文化传承复兴民族大业者的初心。在他身上发生的一个又一个故事,早已点亮起个体生命的晖光。苏先生说他每天都在看中央四台“海峡两岸”节目,几十年没有停止过关注两岸形势。笔者了知,苏先生在生命弥留的最后一天,身体极度虚弱,言语断断续续,思维稍微清晰一点儿时,竟给身边陪护的家人示意,打开中央四台,看一看当天台海状况。这种对一件事情割舍不下的赤心,足以痛恸河山。

风骨:志力劳作苦耘耕,搏击癌疾书坚卓

与其说苏叔阳先生是一位抗癌斗士,不如说他是怀一颗乐观旷达包容万象之心的人,是一位有着善良情操与品格,为家国民族自愿当“义工”的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一次例行体检中,苏先生被发现患上癌症且吓人地被判为已到晚期。

作者拜访苏叔阳先生(右)并留影。

 

给别人,无论是个人还是家庭,都是天塌下来的消息。然而,苏先生不以己悲,相反,激发起“即使时日不多也得更加努力工作生活”的超然勇气。他用人生倒计时时不我待的态度和热忱,一边治疗一边高强度从事文学艺术“生产”,创作出一个又一个鸿篇佳作,《丹心谱》、《夕照街》、《风雨潇潇》、《新龙门客栈》、《中国读本》、《西藏读本》等等,在社会上掀起一波又一波优秀文化影响人的浪潮……医院方原断定生命最多延续半年的他,硬生生挺过了近30年!30年,他把自己锤炼成一只死亡挣扎离苦得乐的飞蛾,让意志与毅力在炙火光亮中成就一部生命传奇!曾经,苏先生的一篇名为“理想的风筝”收入到中学语文教材,里面那位谆谆开导人生的刘老师,那位抻着长线,自如转动线拐,将孩子与自己的理想送入云端的刘老师,何尝不是久经人生风霜的苏先生自己?!在创作书写《中国读本》的那段时间,正是癌病再一次加重的时候,苏先生以惊人的勇气和毅力,苦苦撑持,蔑视病魔,书稿杀青的同时,他也被送到医院急救,最终度过危险。这部书一当出版,就获得巨大成功,发行量超过1200万册,想一想,有多少人从作品里获取了人生滋养!因为苏先生在两岸文化界的知名度和作品本身沉雄的穿透力,台湾繁体字版自然也随之畅销,影响深远。一次,人民日报社组织一个有关中国文化的座谈会,台湾学者、河洛文化会长仰苏先生学问之高,特意来家里拜望并坚决邀请一起前往参加。苏先生以台湾河源学派大陆学者的名义,在会上释放重磅“炸弹”,讲起东汉时期中国佛教音乐的发端与走向鼎盛,引得一片喝彩。会后,参加座谈会的台湾佛光山星云法师的高足,钦敬苏先生开拓性研究精神,专门登门拜访,高度肯定评价苏先生历史学家开阔的视野和深刻洞见,诚恳邀请苏先生前往台湾佛光山参访交流,苏先生也有再次赴台交流的愿望,惜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成行。即便如此,此事也说明了两岸文化交往中民间参与的空间。

在断断续续的住院时光,躺在病床上,苏先生看窗外树叶四季转换感悟生命轮回——夏天,当医院病房窗外的树叶终于搭起一片浓荫时,他说他走出了医院。痊愈与否,交给自然,交给命运,他拥有的是自信与期望。就算是梦想,难道自己没权利做个好梦吗?就算是根干枯的枝条,毕竟度过了所有的季节,不论是翠绿还是枯黄的树叶,都会在他的枝头装点出一幅好的风景……而另一个夏天,公元2019年夏天,街树密织的叶子将人行道覆盖成深深浅浅的阴凉时,苏先生却走了,将自己最终交给了自然!

笔者感到,即使往生而去,苏先生毕竟度过了所有的人生季节。苏先生的精神,毕竟留了下来。苏先生的高格品行,毕竟曾支撑和延续过他的本体生命,而且,让苏先生把对生命的珍惜,印证为畅销著作等身、影视作品行销天下的启迪民智中。

现时的人们都知道,文学艺术作品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力之巨,就在于其对文明的薪火传递与承载创新,忠实记录与精神加持。苏叔阳先生用不竭的生命热忱和不竭的创作情思,将生命燃烧镀化演绎为崇高向上的动能,这能量,早已跨越时空,催生婆娑世界遍地花开……

青史:燕山栖歇安忠魂,夕照化育守丹心

苏叔阳先生走了,走了整整一年了!师恩难忘。笔者决意写一些文字,纪念他。不,应该是追思怀念他。西山,万安公墓,有他的碑铭。

日薄三竿,此刻是落霞的北方,临窗俯视渐渐入夜却依然扰攘的都市,一抹淡淡的世相彤云自眼前飘过。笔者明明知道先生这一走一去不回,却还在奢望一个宿命奇迹,轮回,可有乘愿再来的缘起?笔者固执地对天发问,天宇茫茫,江河浩浩,苏先生之后,谁持薪火,让壮志未酬的中华复兴梦在精神层面登高望远?!此刻,苏先生永不褪色的容颜,分明已幻化成一位哲人的影子,这影子,是高山依恋江河的形态,亘古雄奇,永恒于乾坤,随时空递嬗,镌烙于人心。

好在,好在苏先生曾经吟诵、被大众广为传唱的那首《江河万古流》仍在——长江流,黄河流,滔滔岁月无尽头,天下兴亡多少事,莽莽我神州。思悠悠,情悠悠,炎黄子孙志未酬,中华自有雄魂在,江河万古流……

 全文写就于202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