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触觉:闫晓静作品在安省共鸣
(《国际艺术新闻网》记者悠然2025年9月25日多伦多报道)9月23日,安大略省伯灵顿(Burlinton) Skyway 社区中心及公园隆重开幕,这不仅是伯灵顿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一大里程碑,更标志着文化认同向前迈出了一步。在众多嘉宾和社区领袖的见证下,加拿大华人艺术家闫晓静也以其艺术作品参与了此次盛典。
她充满诗意且兼具生态环保的装置作品《短暂的遐想》(Ephemeral Reverie)现已成为该中心公共艺术项目的焦点。这件由彩色可回收混凝土构成的作品,令人联想起一座融化的冰山——这是一首对气候悲痛的挽歌,也是一次对韧性的触觉反思。

活动现场照片
此次受委托创作的作品《短暂的遐想》是闫晓静于2025年在安大略省完成的三个主要公共艺术项目之一,这使她成为一位罕见的实践者,她的实践将环境伦理、跨文化象征意义和公民参与融为一体。她在伯灵顿、布兰普顿(Brampton)和万锦(Markham)的亮相,标志着各机构日益接纳侨民艺术家,她们的作品突破了传统的分类,直面地域、记忆和归属感的复杂性。

活动现场照片
闫晓静与艺术家莉莉·奥塔塞维奇共同创作的“塑造公民遗产”项目——《连接的轮廓》(Contours of Connection)是她受委托创作的另外一个公共艺术项目,今年7月30日于布兰普顿市揭幕,成为安大略省第18任省长比尔·戴维斯的永久纪念碑。这座钢制多层雕塑融合了“教育”和“启发”等词语,从不同角度展现,引领观众与戴维斯的遗产展开动态对话。这件作品不仅仅是一种纪念性的姿态,更将公民记忆转化为一种参与式体验,强化了布兰普顿市通过公共艺术对多元化和包容性的承诺。

“塑造公民遗产”项目《连接的轮廓》(图片来自布兰普顿市政)
闫晓静的场域特定装置作品《地下阳光》(The Underground Sun) 占地2500平方英尺,是“万锦市米利肯米尔斯公园(Milliken Mills Park)“城市生态中的菌丝思维2025:向蘑菇学习”项目的一部分。受菌丝体分枝逻辑的启发,该作品以本地多年生植物——金紫菀、杯状植物和金鸡菊——为灵感,以最少的干预种植,创造出一幅生动的相互依存图景。闫晓静与策展人吴彦、当地苗圃Ecoman,和公共艺术顾问Catherine Dean合作,尊重现有的割草模式和土壤条件,创造出一种缓慢生长、随季节变化的景观,模糊了雕塑与艺术管理之间的界限。

《地下阳光》(The Underground Sun) 项目 照片由 Aidan Mao提供
闫晓静的艺术语言植根于全球经验,在当地广受欢迎的艺术实践。她的作品创作源于海外漂泊之旅和国际展览经历:从苏州博物馆和爱马仕上海店,到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和纽约的美籍华人艺术委员会。她常常将东方象征主义与西方概念主义相融合,运用兼具生态和文化意义的材料。

《短暂的遐想》 伯灵顿Skyway社区中心现场照片
“2025”的意义不仅在于她受公共委托创作的规模,更在于它们被所代表的主流机构的认可。在安大略省,公共艺术日益被视为公民叙事和环保意识的工具,闫晓静的装置作品提供的不仅仅是美学价值——它们激活了空间,引发了对话,并培养了关爱。
她这三个公共项目的成功真正体现了加拿大多元文化政策的核心:它不仅重视文化多样性,欢迎华人和其他侨民的参与,也把公共艺术看作社区认同的根基,而不仅是摆设。

艺术家闫晓静
闫晓静在安大略省的三件公共艺术作品,证明了艺术家若有成长空间,城市若不仅看艺术的表面,更愿意倾听艺术对我们的诉求,社区的可见性与活力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她的装置艺术不仅占据公共空间,更在改变这些空间,引导社区反思自己的身份和归属感,以及如何关心身边的世界。在生态危机与公民意识复苏的背景下,作为一名加拿大华人艺术家,闫晓静已成为安大略省公共艺术界具有影响力的人物。她的三部曲作品深植共鸣——正是它们捕捉了安省的想象力,这或许也是她最强有力的表达。
艺术家介绍
闫晓静是一位出生于中国、现居加拿大万锦市的艺术家。她以其充满劳动气息的作品而闻名,这些作品将文化与祖先价值观连接在一起。她以独特的视角,将中国习俗与象征性材料交织在一起,构建了艺术、自然与科学之间的当代联系。
她的作品曾在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纽约华裔艺术委员会、中国苏州博物馆、巴黎加拿大文化中心、上海爱马仕之家、沙迦艺术博物馆、瓦利艺术画廊等众多机构展出。曾获得众多奖项和资助,包括“In Style女性创意奖”、安大略省艺术委员会颁发的查尔姆斯艺术奖学金,以及加拿大艺术委员会和安大略省艺术委员会颁发的多个项目资助。
她的雕塑作品《灵芝少女》曾登上《美国艺术》(2022年3月)封面,其作品发表于《列奥纳多》(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2024年11月)。她拥有宾夕法尼亚印第安纳大学艺术硕士学位和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士学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