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女画家乌喇那拉·黄欢作品亮相泰安艺术博览会

2018第二届中国泰山艺术品博览会11月15日至18日在泰山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来自中国、俄罗斯、朝鲜、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的5000余件中国画作品、俄罗斯异域风情油画、朝鲜精品油画精品力作,汇聚泰安泰山脚下,共同呈现一场艺术盛宴。300余位中国知名画家亲临了由泰安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泰安日报社等主办的展览现场。

其中北京服装学院造型艺术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乌喇那拉·黄欢参展的系列作品《人-鸟》深深地吸引和震撼了观者。

生于北京的乌喇那拉·黄欢属满族正黄旗后裔。15岁考入中央美院附中后以优异的成绩保送就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成为中央美院第一个15年本科、硕士、博士连读的毕业生,后于北京服装学院教授中国画及艺术史论,历年受邀参加国内外美术大展并获奖,艺术作品和学术论文多次发表于国内学术期刊,作品收藏于中国、美国、法国、韩国博物馆等艺术机构和私人藏家手中。在展览现场,黄欢应记者及观者请求,为大家解读了她的《人-鸟》系列作品。

附解读如下:

“这组创作借助人自古以来人与鸟互变的情结,表达了人欲中对于“自由”的探讨。鸟的飞行是出于自需和不得已,但这样的飞行到了人的眼睛里就变成了对于所谓自由、通灵的解释,可以说“飞”并非等于“自由”,人的错误就在于以自我的角度去界定了鸟的飞行。实际上,“自由”对于人类来说是体验到任何与其不同的生命状态的感觉,使人的理解能力、思想与灵魂的升华,这根本不需要任何形式上的改变,是心灵无形的穿梭。人与鸟千丝万缕的连带,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问题,在艺术的历史中已经形成了中国的鸟图腾现象。人为什么要和鸟结合一体?在上古的文化遗存中为何多次出现类似的现象?为什么中国人自古会产生这样的遐想?这一系列的问题是值得我们思考与关注的。许多学者已经从历史的角度、科学的角度、宗教的角度、哲学的角度做出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我所创作的《人-鸟》系列正是对这一问题在图像和艺术上的触及。

”是个让人颇感费解的字,由“鸟”字的上半部和“人”字组合而成,我们暂且把它理解为长了翅膀的人或者长了人腿脚的鸟吧,而它,正是这组创作中所讨论的核心。鸟人者?何许人也?《辞海》中既没有“”这个字,也找不到“鸟人”辞条。按西方动物分类学知识考,飞禽属鸟纲,人属哺乳纲,生物进化史上也从未有过“鸟人”这一物种。古籍中的“羽人”似乎有着和“”相似之处,但不足以解释我要表达的内容。“”,算是象形之字。取鸟之首与人之臂胫,表明当鸟与人结合一体时,鸟的下半部长上了人的腿脚,成了一个似是而非的汉字。由此,创作中对应了两个关于“”的形象,一个是长着薄纱一般羽翼的人形,象征无法飞上天空的鸟人,鸟人是完美理想的象征,是一种不能完全实现的美好梦想;另一个是长着鸟首人身的形象,表达不完整的人鸟,人鸟将永远不能成为真正的人,是追求贪欲的恶果和不完美的象征。这两种形象分别从两个角度揭示了“”的真实内容,人与鸟的结合、互变实际上隐喻了人对于未知的探索和拥有绝对自由的欲望,虽是一种极其美好的理想,却也暴露了人性中的贪欲。

古代中国人创造的人鸟结合体作为一种脱离真实的形象被人们所认可,并被赋予神力而得到敬仰和膜拜,表现了中国人思想深处对于宇宙的关照方式——一种物我不分、物我合一的处世心态,更源于古代形成的生物循环转化观。中国自古就有对世界和历史的一种猜测思维,人们认为一个物种可以变成在种族发展史上毫无亲缘关系的另一个物种,或者是把动植物和人类联结起来凑成一个臆断起源的图式。可见,中国古代生物循环变化思想主张生物是可变的。这是否为人可变为它物或与它物结合提供了理由?此外,在古代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中也记载有图腾动物与氏族祖先、英雄等的相互转化,古人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体本身看作不同层次的有机循环系统,从而以系统的、整体的观点看待物种之间的变化,为艺术想象力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这种生物循环变化思想建立在哲学基础之上,在古代中国经历了从远古巫史文化到易学,又结合黄老道家、秦汉儒家思想而形成的玄学,以致融佛教轮回教义为一炉,渗透到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由于历史条件和认识水平的限制,因此大多都属于主观臆断和猜测,受道论、气论、阴阳五行思想、理和循环时间观念的影响,而道、气、阴阳、理等都非实体而无法实证,并且有些循环变化本身是由于错误的观察而得出的结论,虽不可能找到科学的依据,但还是影响了中国古人的思维方式和心理意识,而且成为了艺术创作的哲学契机。

基于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循环变化思想,和鸟崇拜的历史渊源,人们将鸟的形象抽象提炼并走向神圣化,或是将鸟崇拜解释为对太阳神的崇拜,或是考据为引领亡灵的使者,大量的以鸟为主题的图符考古资料无疑是先民们对鸟情有独钟的最好证明。追溯到遥远的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在仰望天空看到飞翔而过鸟儿时,很容易就会将神灵飘忽不定、来去无踪的属性与鸟做必然的联系,于是联想到可以借助鸟儿与天帝神灵沟通,这样,鸟便被想象为神灵驭使的工具。艺术图像中的鸟代表了强烈的生命信号,寄托了人们对天上生活的神往和许多美好的梦想。而在科学技术发达的当代,“”是否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和意义?答案是也不是,或许对于那层通向天国的神秘面纱来说的确是已被揭开,但人对于未知的渴望和对非己的占有之欲永远都不会得到满足。因此,人与鸟的合体是否真有其物已经并不重要,其所代表的更多的是人欲而已。或许有一天,“”字也可以被命名为一个可读的汉字,并在《辞海》中成为一个可被解释的词条”。

(文章来源珠海玺阅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