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和作品

孙静轩: 一位爱国主义的抒情诗人

 

《国际艺术新闻网》编者按:感谢孙静轩先生主编的诗歌集《太阳神的雕像》(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将我的诗歌“当我们的名字出现在地平线”选编其中,并在他为诗歌集所作的序“七色的太阳”一文中,对这首诗歌作为诗集唯一一个例子进行点评。感谢孙静轩先生在我九十年代英国留学期间回四川拜访他时,介绍本文作者、诗人黎正光和我相识。

愿孙静轩先生在诗歌的天国安息。

勾芍人敬上

2021年2月28日

 

一位爱国主义的抒情诗人

——初评《孙静轩诗选》

黎正光

 

在当年召开静轩先生作品研讨会快结束时,有几位诗友给我开玩笑说,“你是孙老师喜欢的学生,你才最应该给静轩老师写一篇诗评”。喝酒时,有诗友又提及写诗评一事。或许是酒壮莽汉胆,在晚宴喝酒时,我这从没写过诗评的人,竟然当作孙老师的面,拍着胸脯说:“孙老师,我从明天开始闭关一周,从头再细读一遍您诗作,然后给您写出一篇诗评来。”孙老师和众诗友听后哈哈笑了一阵,似乎对我酒后之言将信将疑。一周后,我终于艰难地完成了上万言的诗评(发表由于版面所限,编辑作了压缩)。当时,我写完后第一时间去孙老师家征求他意见。我清楚,我在评论所指出先生的三大不足,是从未有人提出过的。我怕静轩老师难以接受我的尖锐意见。真没想到,我所尊敬的有胸怀的静轩老师在读完我稿后,沉思一阵竟点头首肯了我指出的三大不足。如今,发出当年写先生的诗评,有纪念我所尊敬的先生之意,还有就是启示我们后来诗写者应重视某些创作中的问题。

2021年2月26日

 

一、富有特色的艺术使诗获得生命价值

 

 

在当代中国诗坛上,孙静轩先生是一位较为突出的抒情诗人。他几十年创作的大量诗篇、突出地显示出诗人具有抒情才华与素质。他的许多诗篇都充满了对生活,对人生,对大自然,对社会,对祖国之爱的情感。从《海鸥》一诗里。我们看到了诗人自身的形象:“它是大海的精灵,智与力的化身/它在浪尖上诞生,又在风暴中成熟/你看,它刚刚经历了风浪的惊险/又在涌的颠簸里、冲向那密云深处••••••”。正是这种热爱生活的情感与热望,这种对坎坷人生的坚定信念,使诗人获得了艺术生命再度创造与燃烧的情感之源。诗最忌演绎观念,最怕干巴巴的说教,而静轩先生的诗。却明显避免了这一弊病。他的诗饱含着从丰富人生体验中升华出来的真情实感,并多能寓理于情,让理性的晶盐融化在诗情的绿水之中。我们从《大海之夜》、《余悸》等诗中,特别是从写石林的《燃烧之后,凝固》一诗里,鲜明地看到诗人将强烈感情与对人生的思索化为铮铮之言:“软弱的倒下去。沉没了/倔强有力的,终于上升/而这一切,全凝固在一瞬间/凝固后是一片死一般的沉静/而今,嶙嶙的岩石,虽失去了火的色彩/但再沉重的压力。也不再叫喊一声……”这活脱脱的人格化描写和富于象征意蕴的诗中。蕴含了诗人多少生命的深刻感受与体验。

苏珊•朗格指出:“艺术是情感的符号。”一个真诚的诗人。应以真诚的态度对待人生,对待爱。诗人的爱情诗,同样表现出对真诚感情和美好人性的讴歌与赞美。从《渴望》一诗中,我们听见了诗人发自肺腑的对真挚爱情的渴望与呼唤,没有丝毫的娇柔造作的伪饰之感。在《我没有错》中。诗人更是向心爱的对象捧出一片炽烈的感情。正是诗人丰沛的情感在诗中得以自然的流露与表现,才增强了诗的抒情性,才证明了“艺术是情感的符号”;正是诗人对人生与社会的理性思考,才使诗有了寓理于情的丰富内涵。

人们常说,想象是诗的翅膀,诗人的灵思将在想象中驰骋、飞翔。人们还常说,激情是诗的烈焰,诗人的情感将在这烈焰中升腾、燃烧。所以,黑格尔曾说过:“没有激情一切都是完不成的”,同时,他还说:“想象是创造的”,“最杰出的本领就是想象”。静轩先生是一位想象丰富又充满激情的诗人。他曾深受老诗人艾青那奔放质朴的诗风影响,在《母亲的河流》、《我在天空歌唱大地》以及《长江咏叹调》等长诗中,都充分展示了他那恢宏的想象。正是那壮美的激情能凭借想象的翅膀,我们才听到了一个黄河儿子的心声。

我们知道,艺术就是想象活动。艺术想象与知觉不同,因为它是一种主体性的主动参与活动。而且以美为指导原则。通过艺术想象,诗人意识到自己(或没完全意识到)的情感,把那些潜意识情感提升为自觉的情感,或将意识到的情感再度提炼升华,从而使情感获得艺术的表现。诗人在《燃烧的海》中,更是展示了他壮美的想象:“刹时,黑沉沉的海变成紫红/像是从火山口流出的岩浆/礁石也像是着了火/海鸥呢,也像是烧焦了翅膀••••••/海岸的渔人说/这是大海送来的消息/燃烧后,必有鱼群游荡/诗人说,准是太阳死了/把最后的血洒向它所爱恋的海洋”。诗人由鱼汛期间捕鱼的灯笼为诗情触发点,然后展开奇异的比喻性想象:象火山口的岩浆,象礁石着了火,烧焦了海鸥的翅膀,最后的想象更是让人惊叹不已;这是太阳死了把血洒向爱恋的海洋。这些洋溢着艺术才华的丰富想象,在《大海之母》、《在舱房里》、《石林》、《黄土地》等诗中也有充分的发挥与表现。

孙静轩先生的诗,还有朴素自然之美。诚然,诗的风格可以多种多样,诗人根据自己的个性气质可以选择和创造自己独特的风格。雾里看花是一种美,艳艳春阳下看花也是一种美。而明晰(诗的内在线索与语言的纯洁)所带来的特殊审美效应就更是一种艺术之美。我们读诗,常被有些诗由于思绪的紊乱、逻辑思维不清所造成疙疙瘩瘩的阅读障碍弄得气恼不已。读静轩先生的诗,无论是长诗,还是短诗。都没有这种现象。

在“海洋抒情诗”与“森林抒情诗”两辑中,作者面对壮阔而神秘的大自然,诗思飞涌。生命与大海与森林生发了无数对应的契机。那《海潮》、《海魂》、《海思》、《海浴》、《海贝》;那《榕树》、《芒果树》、《相思树》、《采桑》、《炊烟》•••••等等,读来都好似信手拈来似的,一点没有雕琢之感。象那朝阳、明月,象那湖水、飞瀑,诗人的诗不仅充满深挚的对自然的眷恋之情,而且这情感与诗思也是透明的、生趣盎然的,就连那些洋洋洒洒的长诗也是如此。如《我在天空歌唱大地》、《旗帜下》等,流畅、明晰、一气呵成的感觉是那么明显。

我国古代大文学家苏轼曾颇有见地讲过:“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实非平淡,绚烂之极也”。这似乎是一条自然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姜”便越老越辣,艺术便更趋成熟老练。

诗人历尽坎坷,人生阅历丰富,他曾开玩笑说:“我是下过地狱的人。”的确,在被错划为右派的二十年里,他打过鱼,烧过窑,当过伐木工人,种过田••••••那人生的苦甜酸辣在他的诗中有着直接与间接的反映与表现。但生活的种种感受并不等于艺术,怎样才能将自己的主体感受转化为艺术感觉并提炼为诗,这过程正是诗人区别于非诗人的界线。

诗人复出之后,虽然“仍是那颗心,仍是那颗头颅”,但他的诗却明显地变了。与五十年代的诗作相比,长诗变得博大、浑厚、深沉了,短诗变得更精畅、更有内涵也更富有人生哲理了。特别是短诗,始终都充满了浓郁的诗意,隽永的意境。请看他七九年写的《在海滩上》与五七年写的同题诗是多么地不同:“……这时,我才明白,那水族的世界也有死亡/在那里也有倾轧、掠夺和残酷的杀戮。/但死亡毕竟无法扼杀生机和创造,/大海永远是贮蓄生命的巨大宝库……”诗的浮沉和冷峻相比五七年“几滴海的颜色和海的幻想”的天真和单纯,其内涵和意境真有不可同日而语的区别。

而在《珍珠》一诗中,诗人独具慧眼,从普通的自然现象中发掘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并用凝炼鲜明的语言表现出来:“呵,珍珠,可记得,你曾是痛苦的结晶/你曾在血泊里孕育,又在泪水中成长/那被遗弃在海滩的贝片/就是你赖以生存的母体啊/为了你,它流干了眼泪,耗尽了心血/却被遗弃在荒凉的沙滩上”,在《回音壁》中,诗人更是留下了韵味无穷的诗行:“我在东,你在西/相隔一段很远的距离/我却听见了你的欢笑/你也听见了我的哭泣/多么神秘呵,多么离奇/竟有一座传递讯息的墙壁/就让那句话藏在我的心里吧/我怕它窃听去我们的秘密……”。究竟是什么样的秘密?人们只能凭自己的经验去猜测去体味,这种秘密或许诗人知道,或许连他也不全明白,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这充满诗意的含蓄是多么耐人寻味啊!

读完《孙静轩诗选》,我不能不为诗人几十年诗歌道路上不懈的艺术追求而叹服。他的诗在中国诗坛具有较大影响是必然的。这种影响不仅是由于他的长诗和短诗有较强的艺术性,还在于他的诗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丰富的社会内蕴。

 

二、富有思想性的艺术使诗超越了象牙之塔限定

 

 

由于诗人的特质所定,有时,诗人对世界的感觉是零碎、散乱、甚至是梦幻般呓语似的。然而,正是这种看似偶然的艺术冲动,导致诗人的灵思与客体发生碰撞的“灿烂的一瞬”,迸发出诗的火花。没有这一瞬,或许就没有无数名篇佳作。翻开中外文化史,无数伟大的艺术家,他们创作中不仅有着许多神思飞扬的“灿烂的一瞬”,而且,他们同时又是深刻的思想家,是社会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是人民和民族命运的关注者与承担者。屈原、李白、杜甫、但丁、歌德、聂鲁达•••••••这些中外文化伟人的诗章中都浸透了人生的艰辛与血泪,激荡着人民的心愿和历史的回声,他们给我们展示的生存背景是那样广阔与深邃,给我们提供的启示是那样丰富与深刻。

《孙静轩诗选》中的许多诗,具有鲜明的思想倾向性,特别是“人和世界”一辑中,更集中地显示出作者对人生、对世界、对历史的深沉思索。

诗人在后记里袒露了自己写诗的初衷,也让我们窥见了贯串他作品的一条思想红线,他说:“……那就是我的爱国之心犹如赤子。尽管我没有大唱颂歌,然而,读者不难从《凤凰涅槃变奏》、《长江咏叹调》、《东方狮变奏》、《一个幽灵在中国大地遊荡》中窥见他一片爱国赤诚之心。不错,诗中确有牢骚,话中带刺,总使一些人不那么舒服。然而,那不正是出自“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希望民族及早振兴么?!”我们读《历史在这里沉思》、《长江咏叹调》、《凤凰涅槃变奏》等诗,确实能给人激奋、震动之感,而这激奋与震动正是诗人的民族责任感与历史责任感所带来的,也是诗人深刻的优患意识的表现。一个真正的诗人,一个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诗人、怎样面对民族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怎样去思考去抒写更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怎样从本质上更关心社会的进步与人的完善?这严峻而又具有价值的课题,也是检验我们对信仰与真理追求的重要尺度。

孙静轩先生是一位真实的诗人,他从小经历过苦难和战火的磨炼,他个人的命运是与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的。他的生命激情受制于社会环境的影响,正是那一腔燃烧的爱国主义激情,富有正义感的品质,使他的一些作品反映出历史的真实和人民的心声。在七十年代末写的《长江咏叹调》中,表现出诗人对民族命运的热忱关注和对历史的冷峻思索。他尖锐地抨击阻碍社会进步的历史痼疾和腐朽观念,“不正是三千年的封建制度/给我们遗留下太深的创伤/不正是闭关自守的偏见/死死地禁锢着我们的思想/铁皮的厚门关闭着/使我们看不见天外有天/山外有峰,江外还有博大的海洋……”我们深知,极左路线的干扰和十年浩劫给民族与祖国留下的灾难与创伤是何等严重,那闭关锁国的政策阻碍了经济的腾飞与社会的变革。如今。这噩梦般的历史终于结束了,面对历史伟大的转折,诗充满感情讴歌改革开放:“中国以非凡的远见和气度/打开了所有的门窗”。“敢于吸收。敢于容纳/正显示一个伟大民族的自信和力量”。无疑,诗人在这里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

有些人曾对诗人有些误会,以为他是什么“异端”。其实,所谓“异端”。主要就是他敢于直面人生,敢于揭示社会的不良现象,敢于触及有些人不愿也不敢触及的题材。我们深知,我们的社会并不是完美的社会,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以及种种丑恶的行径。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必然。可悲的是,有些所谓的“诗人”,他们对祖国、民族、人类的生存困境等表现冷漠,他们或者沾沾自喜于毫无艺术感觉的浅吟低唱,或者陶醉于自己浅薄的泛情之中。甚至有的人不择手段在艺术圣殿内外投机取巧、沽名钧誉。比起这些艺术界的钻营者来,静轩先生却以一个诗人正直的良心与品格、主动和自觉地思考祖国与民族的命运,反思历史的昨天与今天,并勇敢地承担起一个优秀诗人应该承担的使命。

来自人民,来自苦难的诗人该怎样将写作对象置身于自己的生存背景?一个苦恋祖国的诗人必定是热爱人民的诗人,同时,一个渴望民主自由的诗人也必定是具有人文意识的诗人。从七十年代末起。他便开始真地“站在天空与大地之间/站在历史和未来之间/站在人和神之间/寻找我自己/寻找着人的权利和尊严”。也正是从那时起,他的创作出现了转折,正是人的意识真正觉醒之后,他便开始用诗笔塑造心中的民族魂,开始揭示生命的悲壮与苦难中的辉煌。

从他这一时期一些重要作品,如《黄土地》、《啊、苦棟树》、《旗帜下》、《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黑色》、《这里,没有女人》、《月亮的回忆》等来看,他努力从人生的丰富感受中提炼一种他过去没有完全建立的真正人的意识和人民性意识。这时的他,尽管仍坚持批判现实主义精神,但他不是一味地谴责社会和历史,也不是完全感伤自怜地诉说自身痛苦,而是把自己作为民族整体的一部分,反思自我,反思民族的苦难以及个体生命的局限与不幸。

笛卡儿曾充满感情说:“诗人的想象要比哲学家的理智更能点燃人们的智慧”。静轩先生不仅用自己的想象,而且用人的意识,爱国主义的激情与充满思想性人民性的诗篇,去点燃人们的智慧,去唤醒沉睡的心灵,在历史的激流中。与人民一道创造我们美好的明天。

 

三、富有艺术使命诗人永远活在自身追求中

 

 

威廉•詹姆斯说:“与我们应该成为的人相比,我们只苏醒了一半。”我想,这话对静轩先生也是适用的。尽管,诗人在诗歌艺术的追求中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但我认为,他还应作更高层次的追求。

哲学家叔本华曾说:“人类每一种完美,都与一种本身势将形成的缺点联在一起,但是,如果我们说每一缺点都与某种完美联在一起,也是对的”。我认为,静轩先生的诗并不是十全十美的,起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A  哲学高度与深度还不够

哲学是人类生命经验的珍贵智慧。当诗人一旦拥有了这种智慧,那诗的触角所到之处,就会闪烁深刻的理性光焰。我们讲哲学高度与深度,与那些演绎哲学概念的诗作是两码事。读诗人的某些诗作,总感到有点歉然:对民族苦难的揭示上,对人的命运的思考上,对陈腐观念的鞭挞上••••••似缺了些哲学的形而上观照,以致影响了这些诗作的崇高与伟大。如果能从历史与哲学的高处,俯瞰整个人类,而后在博大精深、瑰丽雄奇的语言世界的创造中,在一种深刻的哲思统摄下去整体把握自己对整个生存状态的感受与思考,从根本上揭示人类生存的基本困境、矛盾与冲突,那么,“人和世界”一辑还会写得更漂亮更精彩。

B  对人类传统文化的继承面稍窄了些

在这信息时代,我们面对文化传统,不仅是民族的文化传统,而且应是整个人类的文化传统,诗人很早就借鉴西方古典浪漫主义传统,也写出了较成熟的作品。但社会与文学都在发展变化、现在看来仅仅采用古典浪漫主义直抒胸臆的写法,来展示这个世界的复杂与深刻是远远不够的。

一个真正的大诗人必定是一种巨大的精神现象。他浪游在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之中,他勇于汲取中西各种文化的养料,博采众家之长,然后酿自己的“蜜”。法捷耶夫曾深有感触地说:“知识对于任何工作都有帮助,但对艺术家说来,全面的教育和渊博的知识更是必需,如果他想成为一个生活的真正表达者的话”。

学者不一定成为诗人,但诗人应该成为学者。这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方向,是建立诗人立体的智能结构需要。我们希望诗人今后多读些书,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大胆借鉴西方现代派的各种表现技巧,来丰富自己的创作,扩大诗的表现领域。

C 艺术手法与创作技巧单一了些

这个问题是与第二个问题相联系的。前是因,后是果。当我读到《黑色》这首诗时,欣喜这首诗采用了不同于其它诗的表现技巧,所以,耐读些,内涵也丰富深沉些。这便是表现手法不同的结果。可惜这类诗少了些。

或许这个问题与思维向度的单一性有关。我们不能仅仅对人生与社会、对自然与历史采用直观的感知方式来表现它。艾略特的《荒原》、但丁的《神曲》、里尔克的《豹》、叶芝的《当你老了》、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圣琼•佩斯的《流放》••••••他们都用了不同的手法来表现诗人的主观世界。我想,诗人是会认真思索许多问题的。跟以往一样。

毕加索曾不断否定自己,从而又不断再生。这是艺术家的勇气与胆魄。诗人不是完人。我们也一样。事实上,有缺点的艺术才是艺术的真实现状。但我们希望艺术的质量更高些——这也是大家真诚的愿望。

“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却只有一个”。我衷心希望静轩先生成为贝多芬所骄傲的“只有一个”的优秀诗人。

1991年6月23日–7月1日

本文原载《当代文坛》1991年第5期

 

孙静轩简介

戴卫为著名诗人孙静轩所作水墨画像

 

孙静轩(1930年2月–2003年6月30 日),原名孙业河, 山东肥城人。1930年2月, 出生于山东省一个贫苦的家庭。被称为中国诗怪、海洋诗人。1943年参加八路军,先入军校,后赴前线。历任战士、文书等职。1947年后曾任作家协会冀鲁豫九专区联合师范教师, 济南市《青年文化》、《济南文化》及《山东青年报》编辑、记者。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3年, 孙静轩经著名诗人臧克家、王希坚推荐, 入中央文学研究所深造, 在诗人艾青指导下专攻西欧诗歌。

1955年毕业后, 就任《西南文艺诗歌》编辑。翌年,其诗作《森林抒情诗》、《海洋抒情诗》相继问世,名噪一时,被誉为海洋诗人。1962年调四川省文联任诗歌创作辅导员。文化大革命中被列为重点审查对象, 失去创作自由。

1979年1月,孙静轩重返诗坛, 新作不断发表。是年, 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四川诗歌委员会主任。

孙静轩早期作品深受西欧古典浪漫主义诗人雨果、普西金等人的影响,后又融化惠特曼、聂鲁达风格,豪放、 深沉和博大的诗风渐趋成熟。八十年代后,独辟新径,步入更高境界。其主要诗集有《告别二十世纪》、《孙静轩诗选》、《海洋抒情诗》等, 诗歌有《我等着你》、《沿着海岸沿着峡谷》、《母亲的河流》、《黄河的儿子》、《黑色》、《七十二天》、《黄土地》等。其中部分作品被译成英文、日文、俄文、瑞典文在美国、苏联、意大利、英国、芬兰、瑞典、日本等国出版。

 

2003年6月30日凌晨3点42分,著名诗人孙静轩因病医治无效, 在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逝世,享年73岁。

孙静轩生前好友及四川省作家纷纷对其逝世表示哀悼。诗人杨然表示:他高标的人格形象是这个时代最优秀、最险绝的风景。而孙静轩妻子为丈夫书写的挽联:半生烈火半生狂长歌短句百千行、愿吾再唱大风歌依旧一个少年狂, 堪称孙静轩的最佳写照。

孙静轩安葬于成都长松寺公墓。在长松寺公墓主干道的右侧绿化带里,一块不规则的红色花岗岩背朝大路,独自伫立,很容易让人以为是墓园里的一处景观,引人驻足细看。这就是著名“海洋诗人”孙静轩的墓碑。墓碑主体背面上书4个大字“中国诗怪”,旁边是龙飞凤舞的签名。下面是诗人自撰的墓志铭:“……独自向隅,自成一体,自称一家,傲然于一切。”

墓地里特立独行的火炬墓碑:墓碑主体正面只有诗人的姓名和生卒日期等几个字;右边是诗人的铜铸头像,清矍的面容,宽阔的额头,睿智的眼神透过框架眼镜,看向远方。头像被一火炬状的灰色花岗岩石雕高高托起,火炬上刻有一生烈火一生狂七个金色大字, 下方斜竖一支黑色钢笔, 碑前则是汉白玉雕成的4本厚厚诗集,最上面一本刻有《海洋抒情诗》字样。

遗孀李平说,孙静轩头像再现他的形神:他是最不受拘束的。我特意嘱咐了, 把篱笆做矮点,不要挡住了他的视线,让他可以看得更远。她原本只打算立一个呈35度倾斜的大理石碑, 写上诗人孙静轩而已。后来在墓园方建议下, 特意另选一址,独立建碑。头像较逼真地再现了他的形、神,由成都艺术家谢淙泉制作。李平说,  一生烈火一生狂出自成都作家黄化石。亲友都认为这是对诗人一生最好的概括, 因此决定把它刻在火炬上。

 

本文作者简介

黎正光,诗人、作家。曾当过兵上过大学,曾是新闻人并任报社文学副刊编辑,也曾任中国《汉语文学》网站总编。在中国各大报刊发表过近千首(篇)诗作,出版过《生命交响诗》、《血羽之羽》、《时间之血》等诗集;创作有影视作品《仓颉密码》、《疯狂的芭蕾》和《牧狼人》。出版的长篇小说《仓颉密码》(上下部)和藏地小说《牧狼人》(上下部)现正在喜马拉雅FM热播中。曾多次参与策划创作影视和纪录片、诗歌,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获奖。现为美国国际文化科学院院士、北京某影业公司文学总监、中国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