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和作品

李少君:乡愁,就是一幅幅画

李少君

以前,每次回到家乡湘乡,第一件事首先就是找吃的,要找回记忆中的那些美食美味,米粉、蛋糕花、梅干菜扣肉、雪花丸子、火焙鱼……,接着,吃饱喝足了,就去碧洲公园走走,到东山学校瞻仰,或东台山登高。

刚离开家乡的前几年,基本是这一个返乡模式,而且很满足。后来,就想对家乡有进一步的了解,就找一些地方志或文史资料看看,知道了不少历史上的人事和来龙去脉。

再后来,就越来越喜欢接触家乡的作家、诗人和艺术家,因为通过接触他们,能保持一种对家乡的纯正感觉,原汁原味的感觉,觉得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家乡的一种味道、文化和精神,只有通过他们和他们的作品,才能真正进入家乡的深处,真正深入了解家乡,知道精髓所在、根基所在和源泉所在,而唐映南先生及其乡土风俗画,在这方面是最有代表性的。

曾经偶尔看到过一幅唐映南先生的工笔画《天天向上》,画的是一个乡村孩子在农家小院里认真学习的场景。也许是刚刚放学回来,忙完农活,孩子就坐在一条小板凳上抓紧做作业,孩子低着头,很认真。四周是瓜藤叶子缠绕,花叶盛开,农具还放在一旁,几只小鸡在脚边走动,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多象我以前看到过的无数乡村图景啊!这样的画作很容易就勾起人心底的柔软乡愁。

于是,我开始有意寻找唐先生的画,发现很多都能满足我的隐秘的心灵返乡愿望。

比如《阳光下》,姐姐站在凳子上摘丝瓜,弟弟将丝瓜捡起放入篮子里,画面和谐而温馨;《夏趣》,少年放牛,水牛怕热浮游在池塘里玩水,少年则调皮地趴在牛背上,摘荷叶遮太阳,诙谐有趣;《留客》,乡村人家门前,大人小孩一起留来玩的同学吃饭,是我们小时候常有的生活景象;《亲亲爷爷》,爷孙情深,饱经风霜的爷爷,小憩的时候抱起稚嫩的孙子亲热,让人感到温暖;《雨》,突然倾盆大雨,一群鸡躲跑到屋子里躲雨,雨帘门帘,相映成趣,充满生活气息……这些画,都是选取日常生活小场景,让人感到异常亲切。

还有一些画面比较开阔的,比如《蛋市》,蛋市即湘乡谭市镇,1980年代曾经是中部地区重要的鸡蛋交易市场,各色人物在这里交易、交集,《蛋市》将这一场景描绘下来,一幅典型的改革开放初期的集贸市场风俗画;还有《苗寨的笑声》,画的是苗寨的乡亲们看电影时笑得前伏后仰的快乐场景,里面人物众多,每一个都栩栩如生。

这些画都充满热气腾腾的生活气息,没有相当厚重的功底,及对周边人物环境的深入了解观察,是画不出来的。当代人物工笔画倡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唐映南先生可谓一个脚踏实地的践行者和探索者。

在唐映南先生的这些乡土风情画中,可贵地保留了时代的日常生活场景,洋溢着热烈真实的生活气息,因此有着类似日常生活风俗档案和社会景观博物馆的功效和价值,堪称可以遗传下去的艺术珍品。

对于我这样从这些地方成长起来的人,这些画里面,保留了我少年时期的日常景象,每次看来,都要慢慢回味咀嚼,是一道精神大餐。所以,我现在回去家乡,除了尝美食游风景名胜,又增加了一项新的节目和内容,就是专门欣赏唐映南先生的画。

如果说味觉触觉是身体性物质性的,视觉则带有精神性,吃米粉蛋糕花是身体还乡,欣赏唐映南先生的画则是精神还乡。


唐映南:中国画《 蛋市》

宋代郭熙论山水画,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可行可望,只是有观赏性,可居可游才是更高境界,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人们可以将身体寄身其间,将精神寄托其间,因为那里是灵魂的家园,对于我来说,唐映南先生的这些乡土风俗风情画,就有这样的效果,那里是我的乡愁所在,是我灵魂可以寄居其间的家园。所以,他的每一幅画,对于我来说,都是一道乡愁。

故乡之情,人皆有之,自古而然。

中华民族尤甚,乡愁根深蒂固,从每年春节数以亿计的中国人,不管身处何处,不顾一切要回家团圆就可看出其浓郁强烈之乡情。以前,我不理解离开家乡的古人,会把家乡山水画成画,挂在客厅书房卧室的墙上,甚至,制做成屏风放置床头。现在,我理解了,他们这样,实际上就是设想自己仍然居住在家乡的风景和氛围里。家乡既然远在他方,可望不可即,就干脆画成画挂在眼前,没事时就看上一眼,聊以慰藉乡情。

因此,乡愁,就是一幅幅画。唐映南先生的画,就有这样的作用和功效。这,也是其艺术价值所在。

 

李少君:1967年生,湖南湘乡人,198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主要著作有《自然集》、《草根集》、《海天集》、《应该对春天有所表示》等,被誉为“自然诗人”。曾任《天涯》杂志主编,海南省作协副主席,海南省文联副主席,现为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主编,一级作家。

 

读《李少君乡愁就是一幅幅画》

画面幽幽景,
湘鱼美味优。
故乡龙脉宝,
香墨笔锋收。
放学忙农活,
辛劳喜泪流。
到家真解慰,
回忆未停留。

李国超
2024年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