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亚洲艺术的多样格局与国际叙事
(《国际艺术新闻网》记者王蕾香港报道)2025年3月28日至30日,第十届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在香港会展中心隆重举行,吸引了全球艺术爱好者的广泛关注。本届展会汇聚了来自42个国家和地区的240间艺廊,其中23间为首次参展。自2013年首次举办以来,这一盛会已成为亚洲艺术市场的重要平台,持续推动区域艺术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外景
香港巴塞尔艺术展通过多个展区——“艺廊荟萃”“亚洲视野”“艺术探新”“光映现场”及“艺聚空间”,充分展示了当代艺术的多样性,强调全球文化的多样性和亚太区域艺术的代表性。其中,“艺聚空间”(Encounters)作为展会的焦点板块,集中展示了18件装置作品,涵盖数字艺术、设计与建筑、纺织、自然以及人际互动领域。超过半数的作品为特别创作,体现了展会对原创性和在地实践的支持。怪物·切特温德(Monster Chetwynd)设计的户外装置《Lanternfly Ballet》则进一步增强了展区的公众艺术吸引力。
现场图(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策展角落”(Kabinett)同样刷新了历届展会记录,展出了36个主题项目,重点呈现亚太地区及全球艺术家的个展。这些策展项目通过深度文化对话,彰显了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作为跨文化艺术桥梁的关键作用。
豪瑟沃斯(Hauser & Wirth)画廊展位现场
本届展会新增的“美高梅艺术探新奖”(MGM Discoveries Art Prize)专注于支持新锐艺术家的创新与实验性实践。该奖项不仅表彰原创性与跨媒介探索,还为获奖者提供澳门展览的机会,同时由艺术家与代理艺廊共享5万美元奖金。这项奖项成为今年展会的亮点之一,不仅见证了香港与澳门的艺术合作,还进一步深化了大湾区的文化联动。
高古轩(GAGOSIAN)画廊展位
展会期间,香港巴塞尔与全球知名文化机构M+博物馆及大馆展开深度合作。M+博物馆的特别展览“香港赛马会呈献系列:毕加索——与亚洲对话”和大馆的“艺术家之夜”等活动,为观众呈现了跨文化与跨技术的艺术体验,进一步丰富了展会的公众参与。
艾曼纽·贝浩登画廊 ( Emmanuel Perrotin )画廊展位
在展厅管理上,香港巴塞尔采用数字化售票与访客分流机制,不仅优化了观展体验,也为画廊与藏家提供了更深度互动的空间。这一精细化运营策略反映了大型国际艺术展会的专业化发展趋势。
香格纳(ShanghART Gallery)画廊展位
香港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由港政策,在大湾区文化生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最初学习西方艺术运作方式,到如今构建自身独特的区域合作模式,香港已成为亚太艺术市场的重要纽带。通过联动首尔弗里兹艺博会、新加坡ART SG以及东京现代艺术博览会,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形成了多层次的亚洲艺术市场格局,并以全球性叙事与高端化定位展现了其独特优势。
卓纳(David Zwirner)画廊展位
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香港通过自由港政策与成熟资本市场,为全球艺术交易提供了便利。亚洲高净值人群的消费力为艺术市场注入了强劲动力,而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不仅是一场国际盛会,更是一种通过技术与历史的联结,重塑区域文化叙事的实验。
曾梵志,《无题》(Untitled),2024,油彩 画布,220 x 220 厘米
弗朗西斯・培根作品,阿奎维拉画廊展位
胡项城《证明》,2018-2025
布上综合材料、丙烯,244(H)x366cm
从多样化的艺术装置到深度文化对话,这场展会再次巩固了香港在全球艺术市场中的核心地位。2025年的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不仅为收藏家和艺术从业者提供了互动机会,也为全球观众打开了重新认识亚洲艺术文化的新窗口。这一盛会,无疑为香港艺术版图增添了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