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探寻中国传统插花文化之美—《色空千年对话》

主持人:沈普芳,色空艺术创始人

嘉宾:孙可,中国传统插花传承人

主持助理: 馬愛蕊,安徽色空使者

 

主题:中国插花文化——谷雨赏牡丹

时间:2020年4月20日

方式:《色空千年对话》

孙可,字露申,法名隆嚴,京华人士。

自幼受家学影响 ,研修插花文化三十余年,

常年在各大丛林道场,人文空间推广中国插花文化。

《中国插花简史》作者

中国传统插花传承人

曹洞宗曹山派——禅花·供花

曹洞佛学院 ·佛教艺术系· 特聘教授

善因華道·传统插花研究会创立人

可以华·中国花事·文化总监

善因供花义工小组领队

荣寶斋·中国传统插花客座教授

保利拍卖/嘉德拍卖中国传统插花顾问

鸿山书院(厦门鸿山寺)、静心讲堂(苏州西园寺)、丽庐书院、屯蒙学舍、色空花艺 中国传统插花教授

沈普芳:

中国的文人雅生活:琴棋书画、茶酒花香。

其中的花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花”通“华”,中华民族其实也是一个“花族”,喜欢花,爱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我们今天特别邀请对插花艺术深有研究造诣的孙可老师为我们讲一讲“花”、“花史”、“花艺”,“花趣”、花之美。

内容多多,精彩多多,鲜花多多,大家一定收获多多。

 

孙可:

《色空千年对话》的花友们,大家好。

我是《中国插花简史》的作者孙可。很高兴在谷雨时节的傍晚时分,为群里的花友们分享中国的传统插花文化。

今天我们的主题是牡丹花和牡丹插花。

近十年,中国的传统插花,开始进入了大众的视线,有很多插花的组织还有插花的流派也会进行一些教学活动。插花和茶文化,香文化,古琴文化等等,都有很多的互动。

成长经历

我从小就接触传统的插花,伴随着我的成长,看到了中国插花文化的一步一步复兴。

我出生在北京东城区,这现在变成了一个旅游的景区,很多花友来北京旅游,除了去看故宫、颐和园、长城,现在都会逛一下南锣鼓巷,这也是北京的胡同文化的一个代表。

我的家族从清代开始定居北京,一直到现在。北京在解放前,中间是紫禁城,紫禁城外面一圈叫皇城,这都是跟皇家有关的机构,再外面一圈就是北京城的城墙。我们说的老北京其实就是指城墙之内的地方,也就是现在北京的二环路以内。

孙可的插花作品

 

旧社会下的老北京城,把皇城之外的区域,按阶级分四个区,东城、西城、崇文、宣武。

有一种说法叫,“东贵、西富、崇文穷、宣武破”,这就把不同区域居民的状态描写清楚了。东城区住的是官宦贵族;西城区住的是一些大的生意人,还有一些洋行、票号、会馆,是商业区;崇文区是娱乐业,还有手艺人居住的区域;宣武区是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居住的的地方,老舍的《龙须沟》,就是发生在宣武区的故事。

那时候,中国传统的插花其实是阶级文化事物,只停留在贵族阶层和文人阶层,贫苦百姓是没有条件去从事插花这样的雅事的。

孙可

 

我出生在东城区的南锣鼓巷的帽儿胡同,这里相当于是南锣鼓巷地区的龙头区域。

因为在清朝,帽儿胡同里面,几乎全部是各类的王府、学士府,都是官宦居住的场所。我住的对面,叫可园,是文煜大学士的府邸,后面陆陆续续住过好几代的亲王。可园的不远处就是末代皇后婉容出生的院子。而我的名字,孙可的“可”字,就源自此。

家里的长辈的有满清贵族的身份,有一位长辈,我叫梁姥姥,她是蒙古的大格格,就是大福晋的女儿,皇帝还给过册封。我的姥姥曾经在齐白石的画苑进行管理工作,我家的隔壁是国学大师夏莲居老居士。在晚清的时候,八旗子弟不允许从事任何做官之外的工作,由国家对进行供养拨款。所以八旗子弟就创造培养了很多雅文化:喝茶、品香、弹琴、听戏等等。

到我母亲这一代,正好赶上新中国的成立。插花跟贵族文化、文人文化、宗教文化有特别紧密的联系,文革期间几乎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停滞、消失。那时候跟中国正式建交的国家不是很多,很多国家跟我们是非正式的联系,因此就需要某些机构来做接待。我母亲正好负责接待室的服务工作,作为国际上通用的礼节,插花就属于工作的一部分。外宾来了之后,茶几、条案、餐桌上的都需要一些插花的装饰。我母亲自小养成的插花、养花的习惯,正好可以利用到工作中。

我从小就跟着我的姥姥,梁姥姥还有母亲赏花,插花,在这种环境中成长,比其他小朋友更喜欢花鸟鱼虫,尤其对花草植物特别感兴趣。当时的花,不是花店买的,都是自己种的,或者跟街坊邻居换的。因为过去周边都是王府大院,里面有很多之前种下的花草树木。

上高中的时候,开始有一些海外的教学、交流活动进入中国。北京作为中国的文化中心,也就成为交流教学的第一站。这里有很多活动是跟花卉园艺插花有关系的。因为家庭的原因,我经常有机会去参与到涉外的活动中。比如日本会派花道老师做插花交流,我对这个特别感兴趣,也经常能参与进来。所以很早就比较系统地学习了日本、欧美不同插花流派。

孙可的插花作品

 

我中学的时候学习园艺专业,到大学一直都是学习园艺和花卉。大学毕业之后到现在,插花一直是我生活的主体。毕业以后,以花艺设计师的身份,从事了一些年的西洋花艺设计。

十一年前,开始了传统插花文化的教学工作。在中央直属的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的邀请下,我开始着手写中国第一本关于插花文化和历史的工具书《中国插花简史》,通过七年时间的努力,在18年初出版发行。其实这是比较冷门的门类,插花属于很小众的品类,没想到这本书问世以后,社会的回馈很好,包括图书的发行量很出版社来惊喜。《中国插花简史》被评为了当年的中版好书,还参加了上海举办的国内最大的图书展。展会期间还给了我一个主题讲座的时间。

《中国插花史》  孙可  著

 

花艺、花道、插花区别

中国的文化是有传承的,虽然中间命运多舛,像插花几乎在那个年代停滞了,可是还会有一些类似于我这种情况的存在,使它可以还传承下来。我做教学这么多年,从事插花事业大概也有20多年,其实我觉得大众其实对中国的插花,对插花事物从概念上是不清晰。哪怕是我身边的人,包括很多从事插花专业,从事插花教学的人也不是真正的明白。从名词上讲现在市面上,甚至很多的文章里叫法都是混乱的,很多人都把插花跟园艺搞混了。举例来说,我讲课一般都是先讲文化历史,最后由大家提问,很多的时候还有人问我怎么养花,怎么种花。虽然我的专业会涉猎到一些花卉的种植和栽培的知识,可是两者的区别还是很大。插花的人有点像厨师,是把花材和花器相结合去呈现;种花和养花的,有点像种菜和养猪养鸡,这个区别是非常大的。很多人连基本的都分不清,讲课经常遇到这种情况。

还有很多比较了解,或者自认为很懂插花的花友,包括一些编辑也经常会把概念搞错。我们常听到有插花、花道、花艺,这三个词。听起来差不多,有些人就把这三个词混用了,可是其中的区别是非常大的。

色空使者与花

 

花艺

我们要了解文化一定知道这个名词的出处。首先说“花艺”,全称叫花的艺术设计,它是以西方欧美文化为代表的花的造型艺术,英文专属名词叫flower design,翻译过来就是花的艺术设计简称叫花艺。

我们在花店里看到的,男孩送女生的玫瑰花束,看病人送的花篮,新娘子结婚手里拿的捧花,宴会上中间摆放的花,橱窗里插的花,这些的都属于花艺设计的范畴。园艺设计和花艺设计,对于东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区别,就像中国的国画和西方的油画。

花道

“道”字一听是中国元素,道家文化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其实,花道、茶道、香道、书道是日本的文人四道,是从中国的“文人四艺”慢慢转换过来的。汉语里是没有,花道、香道,这两个词的,唯独有茶道。现在一般口头上叫插花。

2008年6月14日,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定义为中国传统插花,正好是我29岁生日。

花道是从日本传过来的,日本的艺道文化跟中国文化有很深的渊源。花道大概是隋末唐初,中国寺院的佛前供花,传到了日本天皇的家族。那个时候称之“供华”,因为给佛供的花不是普通的,因而称之为“华”。佛前供华代表种善因,是将来会成佛的因,用花来做表象。这时候的花已经不是普通的玫瑰花、菊花、牡丹花这样的花了,已经升华了,所以就叫“华”。供佛的时候,我们称之为叫供华,这样更如理如法。供华传到日本的皇室,当时的日本寺院都是天皇的,共同为天皇祈福。到我们的明朝,日本进入了战国时期,各路将军,军阀混战,天皇成为傀儡。将军们也想从事一些贵族的文化事务,最容易下手的就是插花。所以将军们为了区分跟天皇寺院的插花,就把它改称“华道”。

日本花道文化

 

晚清时期,日本进入明治维新时代,幕府将军断了传统文化的供养。所以那时候的日本,宫廷、寺院、将军家族的艺道文化开始走向终结,当然也包括插花。

那时日本政府发起一项文化工程,就叫去中国化。因为当时军国主义思想盛行,日本瞧不起中国,想学习欧洲,甚至脱亚入欧。为了学习欧洲,就要弱化和中国的文化联系,开始就在名词上改变,比如说插花。供华还是中国人的思想、中国人的花卉、中国人的花器、中国人的礼节,可是名字就不能跟中国有关,要改成大和民族自己的,所以就改华道为花道。很有趣是,日语里“花道”,还是用的中文汉字,不过已变成日本的片假名。

二战结束之后,日本政府开始第二次去中国化。

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去了解日本的近现代史,“去中国化”是从国家系统、历史教育到意识形态,都在改变。到第二次去中国化的时候,花道日语的叫法变成了英文的“Ikebana”。

孙可应邀作海外交流

 

六年前,意大利罗马孔子学院请我讲中国传统插花时就遇到了翻译困难。因为意大利语中,这种插花的艺术形式只有一个词“Ikebana”。当时的翻译是一个汉学专家就问,“你们是中国人,可是这个词来源于日语,有没有别的英文单词可以用的?”英文上还真没有其他的词汇,所以我就让他用汉语的音译。

在座的各位很多是对文化感兴趣的,千万不要把我们中国的插花和花道混淆,这个是一个很深层次的文化传承的问题。当然以后有机会,我也会申报给国家,从国家层面做正确的推广。每次讲课我都会讲一讲这些,我研究的范畴是文化和历史,如果我们连名词都乱用的话,插花再好,再精湛都是一个虚像。文化自信从从根源来,一定要知道自己根源。

孙可插花作品

 

插花

在古代的文献里头插花最早是源于祭祀文化。祭祀神明,祭祀祖先时的仪轨中就有供花。供佛称之为供华,供奉其他的神灵、祖先叫供花。供花是要供在花瓶之中。

在历史的博物馆都可以看到,供奉使用的供具:一个香炉、两个烛台、两边是两个花瓶。花往往都是供在花瓶里的,所以这时的插花又叫瓶供。印象中,古画里,博物馆里看到的中国插花的都是在花瓶里插着几枝花。中外博物馆经常可以看到大量精美的中国插花花瓶。

花瓶最早青铜器的器形演变而来,所以形状上有樽形、弓形的等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以成器,而器以载道”,花器开始都是古代用来供酒的酒具,慢慢演变成供花的花器,所以我们称供花为瓶供。

插花文化从祭祀、宫廷,影响到了官宦、读书人,所以插花到了宋代,文人阶层就比较普及了。文人的插花称之为清供,春节插花就叫“岁朝清供”,端午插花叫“端午清供”。最早用到花是祭祀的时候,用花的人就是祭司也叫巫师。和天地沟通的人就是巫,用花来跟上天地沟通。“礼仪之大,故称夏,服章之美,谓之华”这就是华夏民族的来源。咱们是一个花的民族,开花结果,世代传承,像花一样无比美好的民族。

花草植物对人太重要了,食物,药物很多都是来源于此。这次新冠疫情,中医药的大量运用治愈了很多轻症病人。

中国插花的起源

在《中国插花简史》初版之前,全世界都认为中国的插花是源于佛前供花。因为日本二战后对经济文化的大力推广,在世界上影响很大,尤其是花道成为了日本的国家名片。去中国化的背景下,日本就宣扬插花来源于佛教,佛前供花是花道的起源。所以我写这本书的时候,深入到寺院又了解了很多佛教的文化,还有其他文化的传承,包括道教文化,这些都早于佛教。

其实中国祭祀神农氏的时候就是把花草植物放到器皿里,远古时期就用石臼或者陶器,后来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器皿也变得更加精美,直到的花瓶出现。神农氏至今至少五千年的历史,光从这一点就比佛教的历史早很多了。良渚文化的确立从科学上认证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至少存在于5000年前。中国文化有多远,插花的祭祀文化就有多远,因为我们是华族人。

印度的佛前供花跟我们形式不一样,他们把花串成花串,把花串撒在天上、河里,或者在地上形成一个图案叫曼陀罗。

佛教传入中国后跟中国的道家、儒家文化结合,形成中国的禅文化,寺院里的供花可以说是集大成的,后来又传到了日本。插花源于中国的祭祀文化,至少5000年以前就有了,只是还需要学者们都找到更有力的力证,现在最早的证明是汉代的墓室壁画的刻画。可能再早还有只是我们现在还没有找到文物上的力证,只是从文化的传承,仪轨的传承上推敲得出的结论。

孙可的插花走进寺院

 

佛教寺院里面很多仪轨,包括建筑模式用的都是道家的传承,比如说像“方丈”,其实是道家用语,后来用于佛教。包括寺院的香炉,都是纯中国器物。印度传来更多的是思想,最后和中国文化结合变成了禅宗文化、寺院文化。

 

谷雨牡丹

昨天是24节气里的谷雨,从花卉上来讲,这个时节赏花应该就是在中国文化里有特殊地位牡丹花。

虽然国家没有正式命名,可是很多人都觉得牡丹就是中国的国花。其实中国的花卉文化提到的最早的是芍药,《诗经》中有“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于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在芍药广泛种植之后,才从野外发现了牡丹。

虽然有说法,牡丹是花王,芍药为花相,可是在历史上是先培育了芍药,后找到的牡丹。那时把牡丹的叫木芍药,因为牡丹、芍药花型各方面很像,从植物学角度上讲二者也是同科同属的。到了唐代,牡丹受到宫廷的重视,而且牡丹花开繁华似锦,所以渐渐成为了中国国花。

谷雨就是牡丹花盛开的季节,也是赏牡丹最好的时节,所以牡丹有一个别名就叫谷雨花。

学习插花一要观察自然,二要观察文化;要看不同环境下花的生长,一个野外生长,二要看园林生长。

牡丹花有浓重的文化底蕴,尤其是宫廷文化,牡丹花广植于宫廷,最有名的就是洛阳了。

北京作为一个古老的都城,牡丹花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景山作为明清时期皇家的后花园,山脚下就有很多的牡丹,现在景山公园里有的牡丹,树龄将近200年,高达两米。

景山赏牡丹其实是我家的一个习惯,从小开始,每年这个时候都跟我的姥姥或者妈妈去看宫廷牡丹。当时看到一朵牡丹花,开得比别的花更大,觉得比脸盆还要大,我就跑着想让家人过来看。没想到等把她们叫过来以后,发现那朵最大的牡丹已经瞬间的陨落了,所有的花瓣都在最好的时候,全部落地了。这就牡丹花的特点,一旦败落,所有的花瓣一齐飘落。这也给我带来警醒,荣华富贵过眼云烟,转瞬即逝,世事无常。虽然牡丹花那么美,那么灿烂,可上一秒开到极盛,下一秒全部陨落,要珍惜时光,珍惜眼下,珍惜你的福报。

春天百花盛开如果没有赏花的闲情逸致,再想去看的时候,荼蘼花开,春日的花儿已然落尽,美好的春光就过去了。春天的时候,再忙都要去看一看自然,看一看花草树木,学习古人,在清明谷雨时节踏青赏花品茶。

 

插花与禅修

其实插花和音乐渊源甚深,在插花文化中还有花的禅修。我自己也在研究佛经文化,有一套系统的花的禅修,对治人的负面的情绪,提升灵性,提升能量。其中有环节是用花和音律结合,达到去除负面能量,进行心灵疗愈,从而提升生活幸福感的效果这就类似于打开心灵的通道。写书提的是文化和历史,其实插花有很独特的意义,更深入应对的意识上面的内容。

简单说,大家可以体味一下从古至今插花的主要人群,最早插花的都是祭司或者大和尚或者是道场的其他人。插花有很多的用途,所以大家千万不要把它单纯地认为是很好看、很好玩儿、很有艺术美的形式,那就把插花看得太简单了。我个人不太建议把插花叫插花艺术,插花有艺术的层面,艺术的形式,但只是其中一项。

孙可作品

 

沈普芳:

谢谢孙老师的精彩分享,有空一定要跟您当面请教。欢迎到色空生态园现场来做培训交流,群里有浙江的小青是做中国清供花的,之前做过一次分享,前几天海南的莲花仙子,专门做了一次莲花的分享,还有有台湾的莲花博士。鲜花是一个产业,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人文的生活方式。

色空和“花”以后可以开展多方面的交流和探讨,我的名字普芳——普采芳草,也是和花有关的。以后你的活动,一定由色空来开场,插花和音乐结合到一起,视觉与听觉融合,效果肯定非常好。

就叫“色空花可”?

孙可:

可也!我们的活动形式特别多样。有讲传统文化的,有插花的技术技法入门学习的,有游学的,去寺院做义工的,也有各种禅修的和其他品类文化相结合的。以花来做连接,有很丰富的内容。

孙可的插花活动

 

插花不是把花插到花瓶里,拍张照片发个朋友圈。其实它可以融入到我们生活的层层面面,滋养身心,滋养我们亲子关系、家庭关系、事业财富。

我也研究佛教,在敦煌的壁画里,佛陀讲法的时候就有天女来做供养。天女分两类,一类叫妙音天女,唱梵呗、吹着排箫、弹着箜篌,体现音乐的美;还有一类叫散花天女,把天上的花儿采下来,撒在佛的头顶上,形成宝盖。妙音天女的代表是佛法的远播,散花天女代表的种善因和无比的美好,增加人的关注度,它是用善和美好的形式去做传播。我觉得,色空鼓是很空灵的,有时候静下心来的听色空鼓的感觉,就像音波慢慢的散开,我们把这样声音叫莲花盛开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