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冰:桥之默契——桥和它的朋友们
徐冰,1955年生于重庆。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工作、生活于北京和纽约。
徐冰被广泛认为是当今语言学和符号学方面最重要的观念艺术家之一。曾获麦克亚瑟“天才奖”(MacArthur Award);第十四届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首届威尔士国际视觉艺术奖(Artes Mundi);全美版画家协会“版画艺术终身成就奖”等。2010年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授予人文学荣誉博士学位。2015年荣获美国国务院颁发的艺术勋章。
他的作品曾在美国纽约现代美术馆、大都会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西班牙索菲亚女王国家美术馆等艺术机构展出;并多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悉尼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等国际展。
01
“从天书到地书”:对书和文字的特殊情结
作为一名活跃于国际舞台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徐冰以“文字”为载体,另辟蹊径,持续探索着沟通中西的艺术语汇。
用他的话来说,他“对书与文字有着特殊的情结”。这样的情结贯穿在他的艺术创作中。
1988年,《析世鉴》(俗称《天书》)横空出世,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徐冰花了四年多时间,创作出4000多个“伪汉字”,以明代宋体字手工刻版,印制出一套四册的《天书》。
这本包括艺术家自己在内、世上没有人能读懂的书,是徐冰最为著名的作品。
展出装置由几百册大书,古代经卷式卷轴以及被放大的书页铺天盖地而成。
天书加拿大国家美术馆 1998
1999年,徐冰把一幅用“英文方块字”写的大标语高挂在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门外。标语看起来像是中文,实际上却是英文,内容是:“艺术为人民”。
艺术为人民UCCA 2003 (摄影:孙诗)
2003年开始,徐冰又创作了《地书》,通过挪用现代流行的大众文化标识,妙趣横生地记录下现代城市白领一天二十四小时的典型生活。
地书装置
从无人能读懂的《天书》,到拼接中英文两种迥异书写体系的《英文方块字》,再到不落一字却全世界都能读懂的《地书》……这些作品都与文字和书有关。
出于对书的浓厚情结,上世纪90年代,徐冰甚至曾在美国专门学习过手制书的制作。在对手制书有深入的了解之后,2012年和2015年,他曾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过两届《钻石之叶:全球艺术家手制书的大展》,旨在将“艺术家手制书”这一概念介绍到国内。
2014年,《徐冰:从天书到地书》一书在中国台湾出版。时隔六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和英国 ACC Art Books 在去年携手推出了中英文新版《徐冰:从天书到地书》(Xu Bing: Book from the Sky to book from the Ground)。
《徐冰:从天书到地书》中文版
这是徐冰第一本“用正常文字写的书”,是一本阐述其重要作品的图文创作谈,有关如何打破文字的“常态”,将创作的动机埋伏于行文之间,通过误导、混淆、或者阻截沟通的方式,触及思维以及认知的原点。
同时,徐冰也被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和英国 ACC Art Books共同发起的“艺术之桥”项目评为“2020年度艺术家”。
在谈到与“艺术之桥”的渊源时,徐冰说:“(对书和文字)共同的执着,毫无疑问让我和‘艺术之桥’有种志趣上的默契。”
02
回顾2020:思考小院树木的艺术史
刚刚过去的2020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特殊的一年。这一年的大部分时间,徐冰是在纽约的工作室度过的。
他回忆说:“那正是纽约疫情最残酷的一段时间,幸好纽约工作室是一栋小楼,后面有一个小小的院子,这成了我2020年主要的生活空间。”
停下来的世界,空出来的大块时间,几乎占据徐冰毕生精力的“艺术”,在不知不觉间退去,使他终于开始关注自己的小院。
徐冰从几棵平常的植物身上,看到了过去看不到的东西,找到“艺”的核心命题。这一段时间的思想和生活体验被他写成了散文《小院树木的艺术史》,近期发表在文学杂志《花城》上。
徐冰创作地书时的工作照©徐冰工作室
与此同时,徐冰把目光投向了太空。他分享自己最近感兴趣的议题说:“在过去的一年之中,特别是近期以来,我更多的在参与太空科技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可能性的探索,做了大量的研究、阅读和推进具体项目。也越来越觉得随着太空科技与一般人生活的贴近,将为人类的艺术创造,打开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空间,将给我们这些在地球上行走的‘动物’提示新的思想空间和能量。”
03
对话TABS:畅谈理想中的艺术集合店
TABS:我们知道您和“艺术之桥”项目已经合作了很久,是艺术之桥“2020年度艺术家”,是否可以讲讲您和“艺术之桥”项目的渊源和故事?
徐冰:与“艺术之桥”的缘分很久,忘记了是哪一年,总之是为了书的设计的项目,与简枫就有了合作。后来又由于“艺术之桥”的项目,结识了刘广汉先生。刘广汉先生对书的品味追求以及出版,曾经做过大量推动的工作。后来他邀请我参加了法兰克福的书展。
更具体地说是,在纸质书不断萎缩、阅读被触屏阅读取代的今天,这些书的痴迷者,在如此不容易的条件下,把书与人类长期以来建立的一种关系,牢牢抓住,有着并不放手的决心。
作为对书与文字有特殊情结的艺术家,我也在这样的一种语境中,做过类似的努力。比如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过两次《钻石之叶:全球艺术家手制书的大展》等等。
这种共同的执着,毫无疑问让我和“艺术之桥”有种志趣上的默契。
TABS:“艺术之桥空间”正式开业在即,能否请您和空间的读者分享一下,您过去的这一年看了哪些艺术类书籍,或者最喜欢的艺术类书籍?
徐冰:过去的一年又把一些十九世纪的文学经典重读了一下。至于艺术类的书籍,这些书拿到手,有些是随意的翻看,逮着一本好的就会反复读。我的读书并无计划也没系统,也很难说最喜欢的是哪一本书。
TABS:“艺术之桥空间”不仅是一家书店,也是一家艺术集合店。在您看来,一家好的艺术集合店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点?
徐冰:我在做《钻石之叶》展的一个原始意图,就是我意识到,书的阅读功能已经被触屏阅读取代,而纸质书作为人类情感的寄托物,它们已经逐渐转化为一件精美的、可翻动的、饱含着无限创造力的综合的艺术作品。一本好的艺术家手制书,其实就是一个艺术的集合体,或者说是微型的“艺术集合店”。
艺术集合店与美术馆的不同,就在于这个艺术集合店与一般人的关系是亲和的,是可以触碰的,是可以把玩和选择的。而美术馆与一般人的关系是有距离的,不平等的。在集合店,如果你喜欢,你还可以把艺术买回家,融入你的生活中,不断地把玩与享用,就像一件艺术家手制书,它的魅力来自于只有在翻动的此刻,奇迹才会出现。
TABS:能否请您为艺术之桥空间说一句话?
徐冰:想法是到位的,坚持做下去就好。
来源:艺术之桥空间 202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