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和作品图片

“中国陶瓷名都”佛山石湾因陶而美

《国际艺术新闻网》记者 王蕾

 

提起佛山,当今人们会说是生产瓷砖的地方,那里有黄飞鸿与叶问,是一个“功夫之城”。殊不知佛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在历史上有着相当发达的手工业:陶瓷、纺织、铸造、武术、粤剧、醒狮、杂耍等,曾一度与瓷都景德镇齐名,是明清时期的四大名镇之一。趁中秋、十一双节看望父母之机,记者无意间去到了佛山石湾,了解了一番“中国陶瓷名都”佛山至今有700多年历史的石湾陶瓷艺术 。

细腻传神的石湾山公微雕

 

石湾陶瓷艺术品在唐宋时就已开始生产,早期因为是民窑,典籍鲜有记载,理论研究相对薄弱,但发展到明清两代极其兴隆昌盛。石湾工匠们根据人民生活的需要与喜爱,以当地群众最常见的渔、樵、耕、读、仙佛、历史英雄人物和牛、马、狮、猴、鸡、鸭等形象为题材,运用本地的陶土和釉料,制成各种既实用、又美观的器物。以鸟兽、虫鱼和植物的形体加以变化,塑造成各种的小品用具及各种动植物造型的花插、壁挂、文具、烟盅、茶器等,陶瓷雕塑品形神兼备,栩栩如生,既体现出民间浓浓的烟火气,也体现了中华佛道静、深、远的禅意,这些民间艺术品都蕴含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神形兼备的渔夫

 

关于石湾陶瓷有另一种说法:石湾瓦,甲天下。历史上,郑和下西洋年间,石湾陶瓷流向国外,到十七、十八世纪,被大量运到欧洲,至今英国、德国等多国的博物馆依然保存着石湾陶瓷,中国的南方的“陶都”佛山石湾其实早就闻名于世。

南风古灶(左边高灶,右边南风灶)

 

来到佛山石湾这地方,南风古灶这个陶瓷活化石是必须要看的。一个山坡上两个龙窑,一为南风灶,一为高灶。几百年来这里出过很多精品。据说凡是南风古灶有重大活动,佛山陶瓷界的重要人物都会前往捧场,南风古灶是佛山陶瓷的“祖庙”。龙窑之称源于窑,依山而建的南风灶,其身长234.4米,内长30.87米,犹如一条巨龙降入人间,故其民则谓之“龙窑”。然石湾之人又称之为“灶”,龙窑之灶口正对南方,灶尾榕荫笼罩。高灶全长32米,结构和操作方法与南风灶是一致,“高灶”的称呼是因为这条窑建在高庙的后面,窑主希望它能承左边烟囱下面为高灶,右边的为南风灶接高庙鼎盛的香火,所以取名为“高灶”。龙窑最上方有一棵老榕树,这棵树历经数百年站在1000℃高温的龙尾旁,却依然枝繁叶茂、高大雄伟。它见证了佛山陶瓷筚路蓝缕的风雨历程,说它是一棵神树,不如说它是佛山陶瓷的象征。

龙窑尾部的老榕树

 

历史上石湾曾经有170多座古灶,历经沧海目前留下并保护性使用的只有这两座龙窑。两座龙窑轮流使用,一月只烧两次(月中15号左右,月末30号左右)。记者前往之日恰巧赶上月末烧窑之日,亲临现场感受了烧窑与出窑的全部过程。

  龙窑内烧制的陶器

 

观窑火的窑工

 

加细柴的窑工们

 

沧海桑田,岁月留痕。走进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如同翻开一本石湾陶瓷百科全书。在那里可以窥见唐宋时期岭南重要陶瓷业基地的繁荣景象,可以眺望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上的精美埕瓮。审视“石湾公仔”的精湛技艺,博览建筑陶瓷的科技创新。从陶器到瓷器,从艺术陶瓷到建筑陶瓷,在博物馆里能深刻体味时空的跨越,传承的工匠精神。

 

回望百年巨变,当今石湾艺术陶瓷盛名远远落后于建筑陶瓷,可记者走在石湾镇上却随处可见年青人及孩童都在玩陶、制陶,还有远方的游客来寻找拙朴的陶瓷艺术品,很多制陶爱好者热衷创造人与陶的故事,探寻火与陶器的奥秘。这些年不断有广美毕业的学子以及全国其他地区喜欢陶艺创作的艺术家来到石湾,他们与陶都的后人们驻留在这个有着百年陶韵的古城里,为石湾陶瓷艺术的流传黙黙坚守着。无论他们是在记录还是保护或传承 ,石湾陶传统工艺的发展都将离不开这一代代的石湾制陶人。

陶艺创作者贾医生创作的作品

 

珠姐从事微雕创作50年了,她的奶奶、妈妈都微雕手艺人

 

广美毕业生赵淋创作的现代风格作品

 

瓜瓜爸爸从事陶瓷创作十多年了,每次烧出的作品很快售完

 

石湾陶业24行

 

南风古灶的火焰烧了几百年,它不仅点燃了佛山陶瓷的历史,也带来了佛山铸造的历史性出场,石湾陶瓷因制陶而繁荣过,也因传统制陶工艺衍生出了许多文化产品。制陶、烧陶、出陶,千万名制陶人在这块滋养与淬炼陶瓷的热土上累过哭过,苦了笑了。南国陶都,因陶而美,因陶而立。站在这里审视陶都千年风华,所见所闻均因陶而结缘,愿南国陶都的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