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和作品绘画大师刘任求

绘画大师刘任求(5)

刘任求大师东西方艺术对话录

林可行编著

 

中国文人画的传承

松鹤延年 248cm x 178cm (刘任求早期作品)

 

编者:大师对中国古代绘画史非常熟悉,说起来如数家珍。

刘任求:中国画就是文人画,文墨不通如何画画?不仅要通中国绘画史,而且文史哲都要通,还要通西方绘画史,胸无成墨搞不了创作的。元代之后,随着“文人画”的兴起,绘画界便将读书作为涵养的重要途径。明代董其昌所提出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观点,可以视为画学中强调画家自我修养的纲领。因而,中国画家在创作时注重品位、格调。

—个卓有成就的画家,并不在丁笔法技巧的操持, 而在于内在心性的培养与修炼。中国画注重“以形显神” “形神兼备”,而禅宗的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入心,见性成佛”。将“神似”“神韵”作为品评艺术的最高标准,这与中国画所追求的“气韵生动”不谋而合,显示了美的形体和精神的有机契合。禅宗作为中国本土化的宗派,慧能大师曰“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禅宗的顿悟方法是有神秘色彩的直觉认识方法。它无须用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也不需要经验的长期积累,而是单凭感悟、直觉和瞬间的意念来把握认识对象,深化意境。

唐代王维在深厚的禅理浸淫下,对绘画情有独钟,将水墨写意式山水画融入禅的哲思与直觉,用淡墨勾勒, 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禅意山水展现得淋漓尽致。

元代倪云林 “写胸中逸气”所作意境萧疏、空旷,颇具禅宗的空疏之美。明代董其昌坚守禅宗理念,用墨轻、柔、虚、淡,画风清妙隽永、深邃高洁,别具—格。清代八大山人的画以水墨写意为主,笔致简洁,有静穆之趣,且大面积留白,呈现出空灵清净的“禅那境界”。清代画僧石涛作画“景物苍然,潇洒奇异”,—派禅意。他说“立一画之法者,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夫画从于心者也”。

中国山水画强调的“意境”与禅宗追求的“禅境”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重视主观心灵的观照,追求“物我同化”。他认为水有柔静、温和、滋养万物而与世无争的性格,与天道相吻合。中国画古时大多不着彩,而用水墨绘之。水与墨相融后产生了浓淡枯湿、虚实相间、生趣盎然的效果,是道家思想在国画中的生动体现。

刘任求近期作品

 

中国画的诗性与“意境”

编者:苏东坡深受老庄哲学和禅宗的影响,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序束缚,提倡“诗画本—律,天工与清新”,“绚烂之极,复归于平淡”。他曾题诗“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 苏东坡认为,士人画和画工画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重“意气”,后者则拘泥于形似。显然,他认为后者是不可取的。在苏东坡看来,以形似与否来评价—幅画的好坏,是非常幼稚的,所以他认为,对画的品评应当如同对诗文的品评—样,讲究清新、自然、含蓄的意境。

刘任求:在中唐,王维用破墨表现山水,追求—种幽静、淡薄、空寂、玄远的意境,后被推崇为“文入画鼻祖”。他对中国画的意境追求立足于诗画的结合上,以诗入画。他的诗画之境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的“禅宗之境”。如被后人争论不休的“雪中芭蕉”公案(《袁安卧雪图》竟有—丛芭蕉在雪中挺立)。宋僧慧洪认为“法眼观之,知其神情寄予物,俗论则讥以为不知寒暑”,慧洪力排众议,进—步阐述了王维所追求的意境乃是通过“法眼观之”而获神情,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禅宗的“自心”在王维这里已经融入其山水之中。

王维的诗画结合,在苏轼那里又进—步得到了发挥。苏轼提倡天真自然,对画论的贡献很大。他与同时代的黄庭坚都和禅师交往甚密,其观点也与禅宗“本自天然不雕琢”的观点极为契合。

刘任求近期作品

 

编者:禅宗将佛教的性空说和老庄哲学的自然无为相结合,把佛教的般若空观和道家的“无”融会贯通,同时又吸收了儒 家的心性、道德学说,最终成为—种追求自然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的宗教。禅宗充满了人生哲学的旨趣,表现为对人生的彻悟以及人生态度上的优游自适、轻松自如,突出了对作为生命主体的人的尊重,具有极强的人本主义精神。

刘任求近期作品

 

刘任求:应该说,禅宗突出人性自觉,实现了由佛教的自我内观向自然客观境界的转向,有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入文精神,对中国传统绘画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绘画也以其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与中国禅文化相互交融,并逐步成为中国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目,禅是指本心顿悟成佛、明心见性、去伪存真、超越理念而重直觉、斩断思虑留意当下。这种辩证、求真、生动、鲜活的创作理念绘画的影响,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美术史。这是因为中国画在最初的形成时期,就受到了两类特殊人物的影响,一是文人士大夫,一是僧人与居士。

禅宗认为,用顿悟的慧眼观看世界,会达到“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的人生境界。可以说,这种观点成为了文人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后的“元四家”“明四家”乃至清朝的“四王”等都受到很大影响,因而,诗画结合的追求最终也成了文人画所追求的一个突出意境。禅宗认为“有念即有心,有心即乖道,无念即无心,无心即真道”,艺术是借助于有心而体验无心,借助于物象而体     验空性的一种自身体验,就是禅与中国画相互辉映而产生的绝妙效果。

天地玄佛 248cm x 129cm(刘任求近期作品)

 

编者:中国画强调的“意境”,实际上是禅宗极大地推动社会审美的结果,也可以说是“悟”在画中的表现。“意境”和“禅境”在本质上有着一致性,即抒写主观心灵、追求“物我同化”的创作,以及含蓄朦胧的审美理想。何为“禅境”?正如原惟信禅师所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之时,有个入口,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然见山是山, 见水是水。”这种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统一的状态,便是禅宗追求的最高境界。意境生成的三个阶段,实际上也是禅境产生的三个阶段。

 

绘画大师刘任求(4)

绘画大师刘任球(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