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和作品天娇大熊猫--九寨画院

童昌信:玉兔呈祥

艺术简介

童昌信,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油画学会会员,成都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艺术交流院特聘画师,四川九寨画院院长,四川天娇大熊猫画院院长,第一批巴蜀画派影响力代表人物。油画画风以写实为主;彩墨画在传统的基础上中西相融,墨彩并举、以彩抒情、推陈出新,极具个性。创作中朴实无华的按自己情趣去描绘大自然,在“传统”桎梏中走出自己的路。

 

砚边闲语

画,是一个画家将自然界的自然体通过画家的手和思想在特定的载体上传达画家情感的形式,而这一特定形式是通过视觉传递,先要养眼,后养心,所以,无論是画人物,山水,花鸟,无论是写意还是写实,都应是画家的真情流露,手下留情。

“作书画必须处处有我,独成一家”,筆墨随时代,随类赋彩,不停留在口头上,创作二字,本身就应该是“法無定法”,不囿于古法而自已束缚自已,不老是去摹临古人,复制,克隆,抄袭古人,凡我创作的山水画,我不去追求那种荒山隐士,逸筆草草,而是极具现代感,让人能走进去,能游,能住,没有那种宣泄无病呻吟的情绪,更没有某某大师的笔墨,又有谁谁的影子,我的追求的山水画就是从大自然中來,但又不会抄袭大自然。在画熊猫时,注重的熊猫的憨态可掬,自然和谐。作品中体现处处有自我。

在不断探索中从“传统”桎梏中走出了属于自已的一条中西相融,墨彩并举,朴实的彩墨画之路。

 

纵横自然独步天下九寨情

——童昌信九寨山水画赏析

童昌信从事绘画艺术创作40余年,期间在报社从事美术工作30余年,我们相识,就是在他从事报社工作的时候,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美术作品在市场上还不是很风光的年代,童昌信的执着让我佩服,他是一边搞报社的美术编辑工作,一边从事绘画创作,由于报社工作的原因,昌信经常到九寨沟写生创作,对九寨的水那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人们常说,九寨归来不看水。说的就是九寨的水世间罕见,聚神奇、晶莹、柔美于一体,既有婉约的柔润之美,又有磅礴的大气之美。那色彩,简直就是人间没有的,是上天赐予才有的。作为一个山水画家,要表现这样的大自然之美,实在有些“班门弄斧”的味道。昌信不信这个邪,他数十次往返于九寨,实地感受,写生记录,不管是夏天还是冬天,他都坚持到大自然中体会自然之美。 三十多年来,昌信画九寨,昌信画九寨的水,可以说是练成了一身绝活了。他笔下的九寨水传神达意,笔墨淋漓,画面或宁静或奔放,不是仙境胜似仙境。

总结昌信的九寨山水画,我认为可以从下面的三个方面与读者分享:

1、把画的技巧融入山水国画中呈现不一样的画面

在昌信的画作中,不时能感受到来至西方油画的色彩语言和块面结构的表达,他的这些作品,既有红尘的写实画面,又表达了追求禅意的理想。《胜地仙境人间瑶池》、《九寨天鹅海之冬》、《九寨风光之春夏秋冬》、《山高水长》等画作,都是很好的中西画结合作品,我们在国画的笔墨中可以看到油画的色彩影响,在国画的构图神韵中可以扑捉到油画的结构和块面感觉。昌信先学油画和雕塑,再修国画,自然在运用的技巧上娴熟,得心应手。

2、宁静与奔放共同传递山水九寨的神韵

九寨的水是神灵的赐予,要把这一主题表达到位,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九寨的山水,自然有宁静和奔放,这是大自然的杰作。在昌信的画中,那些宁静的、奔放的山水,赐予了生命的律动,赋予了然的神韵。没有水声,可你分明就是听见了哗哗的水声,由远及近,渐渐地。侵入心里。没有风吹,可你分明感觉到了风吹草皱的场面,水波不兴,那水面的一层层绿啊,点染着心灵,荡漾开一圈圈的散去,又一圈圈的回来,涤荡心灵,澎湃激情。作品《树正飞瀑》、《远古的传说》、《龙潜碧水》等,表达九寨山水的神韵是恰到好处。

3、超越目然,与自然对话的语境表达唤起人们保护自然的自觉

面对自然的神灵造化,我们能说什么。面对曾经伤痕的自然,我们能做什么。昌信出神入化的作品面对的是大自然的心灵对话,那些作品中表达的不仅仅是自然之美,不仅仅是天然忘我的境界,而是人类的信任,是自然赋予人类的使命。保护好自然,就是保护我们。在这样的内心使命驱使下,昌信的坚持,昌信的执着,有其更加高远的意义和价值。作品《顺其自然》、《秋声》、《清静》、《远山在呼唤》、《潺潺低吟》等在保护自然的旗帜下吟诵出画家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昌信的九寨山水作品这些年画出了声势,画出了市场,画出了影响。一次次的出国友好访问,他的作品都是最受欢迎的馈赠佳作。中国国家博物馆、毛主席纪念堂、邓小平故居、中国驻外使馆以及外国驻中国使馆的部分机构都相继收藏了他的作品。他说,我最给力的九寨山水作品。语言中那份自然和坦然,分明就是对作品的最高奖赏了。

九寨山水甲天下,昌信的九寨山水题材画作,更是独步天下,云游四方。

李杰

四川省巴蜀画派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中华美网》总编辑

 

 

景·情·意

——读童昌信先生的彩墨九寨山水

童昌信先生的彩墨九寨山水进入我的视野,是最近他的《大美——七十书画作品展》上,一幅幅让人眼睛一亮的彩墨九寨山水、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恍忽你走进了神奇的九寨山水和大熊猫自然生态栖息地。由于他为人处事低调,故他的作品鲜为人知,何况又是墙内开花墙外香的人。世语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我是“外行”,我看画只看他美与不美,展示你面前的画是否是表现了画家的情和意,我读他的画,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美,他的作品有景,有情,有意,做到了景情意交融,抒发了他对大自然的感情,具体而言,他倾注了对九寨山水的情意,因此,他能恰到好处的再现了九寨山水的神韵丽质,让读者在画面前产生了共鸣。

 

从“传统”的桎梏中走出来

童昌信先生是位话不多,为人处事都很低调,但却极重感情,处事非常认真,历经磨难,但仍保持一颗纯朴的心。待人率真,表现在画上则是画风朴实、不华取宠。性格坚毅,认准的路,他会坚决的走下去,他试图发挥西画的色彩优势与传统水墨山水联姻,这是一条艰难的探索之路,因为这有悖于所谓“传统”的路。终于在通过十数年的探索与努力,他的画终自成一体,个人风格非常突出。他的作品中看不到一点点嚼别人馍的痕迹,而是在不断实践探索中从“传统”桎梏中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一条彩墨画之路,在他简陋的画室中,有一条幅。“吾辈为人处事不可一事有我,唯作书画必须处处有我,我者何,独成一家之谓耳”。他说,在中国画发展到今天,无论技法,使用的材料,审美情趣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笔墨随时代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应有所开拓与发展创新,不能固守于“长城”,老是去摹临古人、复制、克隆、抄袭古人,美其名为捍卫“传统”,抱着几个古人的审美情趣不放,在这样的桎梏中“创作”的作品与古人如出一辄,不是荒山隐士,就是“逸笔草草”,远离现代生活,宣泄自私无病呻呤的情绪。他的作品从大自然中来,令人耳目一新,没有那种似成相识之感,没有常说的那种像某某“大师”的笔墨,又有谁谁的影子,一看就是他的,他的率真与童趣。他的九寨彩墨山水,或宁静,或欢奔,既不脱脑红尘,又有那么多原始洪荒的气息,画中之水,是画家心源之水,灵源之水,备生灵性,沐浴光明,洗涤尘心,大有“天地容我静,名利任他忙”,如问天籁的禅悟。

 

法无定法,走自己的路

童昌信先生从油画创作转为彩墨画的探索,大胆的打破了“传统”中的意象造形,而大胆的吸收了 西画的 造型语言,以形和色彩说话,搌弃了以线为主的传统方法,赋宣纸上的山水以体积感的块面造形,大胆重新彩渲染,以期达到更好表现对象的神韵。其实,中国画不只是“文人画”意象造形,唐人张彦远早就说过“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必全其骨气,骨气形似本于立意。”也就是说没有形,那来神,形以外的神是根本不存在的,没有形,神落何处。故童昌信先生在创作中则非常注意形的塑造,也就是画九寨,那就一定要是九寨的形,画峨眉,就是峨眉的形。他说不能照抄自然,但也不能离题万里。要塑造某山某地的自然景观,他真正做到了“搜尽奇峰打草稿”,他为表现九寨神韵,十数年来,年年不分春夏秋冬,进沟采风写生,在九寨沟的山山水水之间,他都留下了的身影,到目前为止,他是画家之中第一个走遍了九寨沟九个寨子的人,正如 2004 年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为其在沟口游客中为之举办个人画展时,局长章小平在致词中说的,“童昌信先生是读懂了九寨沟的人,是热爱九寨沟的人。”是的,不热爱九寨沟,不读懂九寨沟,怎么能画出让读者生情的九寨山水。他画画,除对对象反复实地写生外,在作画也是一丝不苟,他的山水,必先完成其一幅完整的水墨山水稿(也就是画油画时的素描稿),然后在水墨之上渲以重彩,正因为他对创作的一丝不苟的创作理念和手法,故而使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作品亮丽、明透、敦厚与扎实,读他的画,远可看气势,近可看充分的细节描绘,也就是远近都有看头,如果只是以那几根线条,几块留白,几个固有色,那肯定是不能把九寨之神韵丽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

读他的彩墨山水,无论是九寨山水或峨眉风光,一看就是九寨,就是峨眉,但又不是某一具体景点,其实,那已是画家在具体景点之基础上提高、概括,升华之后,画家心中的已超越了的具体景点。难怪2004年国庆节,画家在九寨沟口的画展期间,有游客进沟前参观画展进沟,出沟后开玩笑说“骗”了他,因他进沟后根本无法按画去找到实地的景点拍照。无论是西画、中国画,虽有自己表达方法,但归根结蒂是画家根据不同对象,把自己的感悟把自己情意留在纸上,布上而已。

 

不断进取,让美永住人间

童昌信先生常说:“知足常乐”是一种消极的心态,在艺术之路上没有“知足”两字,是应该不断进取,不断创新,他已古稀之年的人了,对艺术追求仍不减当年的执着,每年仍坚持到大自然中去写生,虽然他手中国内外的可画素材他一辈子都画不完,但他认为,过去的素材是死的,应不停到实地去采风,那才是活地素材,比如他年年都到九寨采风,年年有不同感受,年年有不同的新作问世。他的画风独特,大胆与时代接轨,与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接轨,大胆的从几个古人的审美情趣中跳出来,墨彩并举,以彩抒情,推陈出新,诠释了当代彩墨画的风彩,把彩墨推向一个新的境界。

行笔至此,借孔子的一句话来结束此文,作为我和画家共勉。子曰:“生于今之世,而反古而其道,灾乃其身者也”。

大美无言,真水无香。

蒋东生(原四川省文联党组书记)

2017年7月15日于蜀都

 

 

无言·大美的禅思

——童昌信艺术谈(序)

美,是人类向往追求的,美的事物总是给我们带来愉悦,这也就有了千百年来,东西方艺术家对美不遗余力的描述。

美,曾几何时被我们正在逐渐遗忘,在当下部分画画的人认为似乎只有画得不像,让人看不懂,才是艺术,才更为神秘。我无法想像不看书,不热爱大自然美好事物,无病呻吟而故做姿态的人,又怎能进行艺术创作,那些作品不是艺术是故弄玄虚的做秀。真的艺术是本乎于心,关乎于情,呈之以美的图示形式,而非丑恶的自私的情绪的渲泄。

童昌信的画是美的,惹人喜爱。

站在其画作前尤如游历美丽的大自然,在他的笔下我们能领略到自然美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

他的画又是平凡的,一树一石,一山一水都那么亲切、自然、质朴,充满着自然的机趣,他追求的是返朴归真的境界,而这种境界之美曰:“大美也”。

早年,喜爱油画的童昌信受俄罗斯写实画派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列宾、希斯金的名作,如春风吹进了他的心田,那感人的震撼和诗般的烙印,给他的审美取向象定了位似的选定了方向,之后就再也不愿意放弃了(对自然美的追求)。无论是其早期的油画《牧羊女》,还是其新近创作的彩墨画《当春乃发枝》《水光浮翠,倒映林岚》《家园》《牧歌》等,我们都能看出其唯美画风中所透出的对美的不遗余力地表现的价值取向,他笔下那九寨雪山与圣水传递给人们的是对清澈纯净世界的赞美和讴歌。

当下,中国艺术如何与西方接轨,如何呈现出本民族文化的特质,在艺术家群体中有无数的探索者。就艺术而言童昌信是极为特殊的一位,他是真诚的,真诚的用他双眼去发现自然美与艺术美之关系,用勤奋地双手去探索艺术之真谛,长期对写实绘画的研究,使得其笔下的景色幻化出如纯净的九寨之水般的清澈和绚烂。

“霞照金山,雪峰映翠,飞禽鸣泉,碧海蓝天。”

那一幅幅天然画图般的美景,在童昌信先生的笔下如涓涓溪流,静静地淌出。

艺术家应是创造者。

他的这种探索和创造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水墨画的形式语言,十几年前,已有许多油画作品入选全国各级美展的他,开始了用西画的色彩与中国画的笔墨、宣纸相结合的彩墨画创作,那一幅幅作品充满着清新的气息。

我曾问过他,是什么原因,使得他大胆地放弃了自己娴熟的创作语言,而进行新的绘画技巧的探索,他说:“我们生活在当下资讯十分的发达,已非古时候所能比,加之我们对色彩的认识,更是画传统水墨画的古人所不能比的。因此我想到了用西方的色彩来表述自然之美。”

我们常说“师法自然”,其实中西艺术大师哪一个不是呢,自然有取之不尽的源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学者、诗人、建筑师、理论家阿尔贝蒂认为“大自然,只有它才能充满自己的各种形象,所以我们要师法大自然,并且要师法到那种程度,使观者能与哭者同哭,与乐者同乐,与悲者同悲。”童昌信的艺术正是如此,带给我们无尽欢乐的美的享受。

十多年前我就曾以《清泉从石滩流过》为题,评述过他的艺术探索,当时正值其艺术的转型期,因着其多年的油画创作积累的对色彩的认识及其对中国文化之热爱,对毛笔水墨的控制使其作品风格得以成功转型。今天,他呈现给我们的作品是其中国艺术与西方色彩完美结合的体现。

艺术家还应是思想者。

童昌信是有思想的,他的思想是融中西哲学为一体的禅变的结晶,我们在他的作品里能透过欢乐嬉戏的大熊猫,无忧无虑的牦牛,自由飞翔的珍禽,和满地盛开的鲜花,这些对自然美的叙述,清晰地看到天人合一、物我两融的情怀,这就是其从艺数十年人生七十年思考的结晶。

“笔墨当随时代”,童昌信先生的笔墨所表述的就是人类对自然清新无垢世界的追求。他所画大熊猫上的题款是“阅尽沧海桑田,憨态依然”足以看出其有一颗质朴天真的心。

“大美无言,青山染绿,返朴归真,碧水迎春。”

收获甜蜜,游历思考,中西结合,变法创新是童昌信当下的艺术现状。他曾作为中国艺术家代表团出访厄瓜多尔、圭亚那、南非、韓国等国,当他站在厄瓜多尔首都基多的大地上,放眼看去的基多,建筑呈现出的异域风情,激越着画家的创作欲望,思如泉涌。《基多印象》这幅以俯视加散点透视和焦点透视相结合所绘的基多全景描绘的异域风情画,是其中西绘画技法巧妙融合的体现。而《好望角惊涛》,则是一位中国艺术家企望让本民族艺术走向世界的全新探索。

步入七十岁的童昌信先生,有一个梦——让美永住人间!艺,以勤而猛进,以思而禅变。正因于此,先生其艺术呈现出唯美且成熟的魅力。

梦虎文化发展公司慧眼识珠为其举办七十成就展,无疑是助先生梦想成真之同时,这个展览以“大美”为名具有别样的意义。“大美无言”喻示着先生艺术探索脚步的永往直前,“无言大美”则呈现出先生数十年耕耘所结出的璀璨硕果。

衷心地祝愿童昌信先生在七十岁到来之际的展览成功。

陈荣 (成都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成都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2013年5月22日于滴水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