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和作品绘画大师刘任求

绘画大师刘任求(7)

刘任求大师东西方艺术对话录

林可行编著

 

当代中国美术思想

 

编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一种艺术的死亡,也是艺术的一条出路。如果说笔墨等于零, 那就是中国文人画的死亡, 也就不存在什么新水墨,什么大写意的水墨山水。

在近百年的中国画的改革呼声中,最有成就的应该是以李可染为代表的革命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现当代美术。

刘任求:最有成就的应该是潘天寿。潘天寿对中西文化的关系有着长时期深切的考察与判断。新中国成立伊始,新的社会环境对于传承了上千年的中国画提出了许多质疑。1957 年潘天发表了《谁说“中国画必然淘汰”》一文, 针对中国画“不能反映现实,不能作大画,没有世界性”三个问题,文章作了针锋相对的反驳,进而提出了著名的 “两峰论”。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东西绘画各有成就,是欧亚两大高峰。

潘天寿具有面向世界全局的眼光与胸怀,他对中国民族文化的理解是融化在血液中的。他出过洋开过眼界,又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功底,所以才懂中国文化的价值,才能对民族文化有真正的自信,这是其他人所不具备的。

 

编者:潘天寿的水平就在于,他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东西,现在很显然什么“不能反映现实,不能作大画,没有世界性”, 这都已经不是问题了。吴作人、亚明、李可染他们的作品,或直接或间接的都反映了现实,崔如琢等至少把画画大了,三个问题都已经被证明了。

在国立杭州艺专执教时, 他发现国立杭州艺专开设的课程是以西画、雕塑等为主。发文“中国人从事西画, 如一意摹拟西人, 无点滴之自己特点 为民族增光彩者, 是一洋奴隶。” 面对大时代的艺术潮流,他深感有失偏颇,却无力改变现实,只能埋头坚持创作,希望以自己的方式,来证明中国传统绘画自身所蕴含的无法替代的价值和规律。

刘任求:潘天寿是真正的大家,他精于写意花鸟和山水,偶作人物。尤善画鹰、八哥、蔬果及松、梅等。落笔大胆,点染细心。墨彩纵横交错,构图清新苍秀,气势磅满,趣韵无穷。他的绘画题材包括鹰、荷、松、四君子、山水、人物等, 每作必有奇局,结构险中求平衡, 形能精简而意远。他常常一反古代文入画淡雅的意趣,追求一种雄强、豪壮、犷悍之美。运用一边、一角、一树、一石等裁截式构图和特定式形象,却给人以博大、崇高的印象,故意违反常规在构图上造成险境,然后出奇制胜,巧妙地化险为夷,给人以强烈的力量感和结构美。

李可染、傅抱石、关山月、吴作人他们拓宽的是国画的题材。即所谓的革命的现实主义与浪主义相结合的美术创作,而吴冠中、亚明等人的改革与创新,为国画艺术向后现代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是新中国美术大力倡导的主题。

编者:有人说,李可染先生的山是秦岭以下的山,石鲁他的成功取决于黄土高原。历来没有画黄土高原的画家,可是石鲁他就画了,其画中的意境、气势、以至于给人的感受都与众不同,并且创出了自己独树一帜的画风。

刘任求:不能简单这么说。董其昌借禅宗的南北宗,为标榜文人画, 提出南北宗,扬南抑北。以王维、李思训为两派的祖师,以荆、关、董、巨、米家父子以至元四家为南派正宗。以宋代赵伯驹、刘松年、马远、夏圭为北宗一派。将南宗归入文人画派,是画家正统,将北宗归入行家画派,这套理论一直影响到清末。南北宗的区别是职业画家与文人画家的区别,其实也与南宋后北方大片领土被少数民族占领,传统中原文化的士人难以看到北方的雄壮山河,在江南水乡的景致中绘画有关。因为北宗的许多技法适合绘制雄壮的山川,具体到技法上,就是南宗不用斧劈皱。现在的中国画有北派、岭南派,还有海派、金陵画派,只是提法不一样 。

 

编者:李可染、傅抱石、关山月他们都是大师级的人物,也是当代美术的主流。他们追求社会主义理想,也让他们成为当代最优秀的艺术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同时也将近现代美术、尤其是中国画推向了一个高峰。

刘任求:在“五四”前后,民国文人对本土文化基本上持批判态度,中国文人画也被文化巨匠们唾弃。中国画的探索形成了两种途径:一是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人,代表了中国文人画的新潮流,在中国传统的法度中,主张吸收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营养,探求绘画结构和元素自身的变化,然后从传统中一步步走出来,形成个人风格。二是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吴冠中等人,致力于吸收西方现代艺术的观念,从一种新的视角, 调动中国画笔墨技巧,发展一种新的中国画的品种。林风眠为传统水墨与西方色彩的交融进行了数十年的探索,他常用水粉厚抹、色中掺墨、墨色压底的方法,既有中国水墨的传统韵味,又融入了西方色彩的平铺和堆积,达到了一种抽象而又真实的画面效果,充满了诗意。吴冠中则以学习杰克逊·波洛克的表现风格创新中国画技法 。中、西方文化没有孰高孰低的问题, 两者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艺术并没有先进和落后的区别,只有形态的不同。

 

编者:我以为在中国画笔墨艺术上, 最有成就的应该是黄宾虹。潘天寿说中、西方艺术是欧亚两峰对峙,我也持这样的观点。东西方艺术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一个是理性,一个是非理性。西方人是理性的思维方式, 所以他一开始就讲究实用,是写实的风格,由此产生了透视法以及发现三原色,他从一开始就具有科学的基因,后来因为点彩画法的出现,自然而然的导致了西方丝网印刷,彩色印刷的发明,包括我们现在用的数码照相机,都和西方美术的贡献分不开。而中国画却不是这样的,中国画是书画同源,绘画与书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一开始并不讲究功用,而讲究笔墨情趣,所以它是一种更纯粹的艺术。

刘任求:在中国绘画的表现语言中,线条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越来越富有含蓄性、表现性、象征性和抽象性。东晋时的著名画家顾恺之,他作画意在传神,有其“迁想妙得”、“以形写神”,他的画论,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与顾恺之不同的吴道子,一改以前画风那种粗细一样的 “铁线描”, 善画有节奏的“兰叶描”。突破了南北朝时期的艺术形式,形成独特的风格。吴道子善于把握人物,传神生动, 注意整体形象的塑造,所画女子壁画十分精彩。据记载,吴道子更独到的是他画佛,其像圆光、屋宇柱梁、弯弓挺刃,皆一笔挥就。

唐代的著名画家王维是一位诗人,在历经唐、五代、宋、元时期,地位逐步上升,最后在明代终于被推崇为中国文人画的始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宋人苏轼对王维诗画艺术的评价,也是王维诗画艺术的特征。这些都说明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艺术有着本质的不同 。

在禅宗影响下,王维开创了超然洒脱、高远淡泊的画风,对后世中国画的影响很深。这种“超然洒脱、高远淡泊”的文人心志,表现出为官不得志后的寂寞落魄,这是禅宗自性论与艺术创作之间存在的共同性,为中国绘画艺术追求的 “意境”找到一种表现思想。

 

编者:在中国人的审美情趣里, 意境是一种寂静无声的,又是一种心旷神怡的视觉体验。是超越西方绘画与美学两个范畴的完整和谐的美的统一体,也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而实际上,艺术是科学的最高境界。纯粹的艺术并非是一种没有用的东西,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理性的东西,也离不开非理性的东西,就像中国传统哲学所说的“悟”、“和”、“道”,它们都不是科学的理性的概念, 是一种非理性的直觉的思维方式。人为什么是两只脚,而不是一只脚,因为一只脚没法走路。理性和非理性正是人的两只脚,每当理性向前跨进一步, 非理性就要向前迈进一步, 否则只能在原地打转。所以近几百年以来,西方的科学艺术,总是不断地到东方来寻找灵感,寻找前进的动力。所以,中国画对文化的贡献,应该是基于 美的意境的一种境界,是又一种更高的艺术境界。而西方美术对文化的贡献,是一个又一个“崇高”的、“庄严”的、“静穆”的美学概念。

 

绘画大师刘任求(6)

绘画大师刘任求(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