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尚贵: 涪江水哺育的画家
勾芍人
2004年5月7日,作者陪同新华社特稿社副社长熊蕾(左二)、新华社《瞭望》杂志记者云杉(右一)、王枫在射洪访问画家邓尚贵(右二),并分别获赠《悟道》、《踏青图》、《罗汉系列》画作。 摄影:《瞭望》杂志记者王枫。
自幼学画,已从事美术工作二十余年的中年画家邓尚贵,不仅以构图简练,造型准确,一目了然的电影宣传画受到美术界好评,而且还以独具特色和魅力的中国写意画为人称道。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两栖”画家。
邓尚贵善于思考,创作勤奋,画路颇广。作为射洪县电影院电影宣传画专业画家,二十余年来,他已创作三百余幅风格独特、色彩纷呈的电影宣传画。
他创作的《金象奇案》、《在巴勒莫一百天》、《健儿春色》、《源》等电影宣传画曾多次参加各种画展,并被评为优秀奖,其中一件作品赴全国展览。与此同时,他对其它画种的创作,尤其是中国写意画创作的技艺也日趋成熟,享誉川中。
电影宣传画《在巴勒莫的一百天》
涪江,秀丽温柔的母亲河,滋润着两岸富饶的土地,哺育了唐代诗人陈子昂、当代画家孙竹篱等不少杰出人物。生于斯、长于斯的邓尚贵,对涪江更有着赤子般炽热的情感。描写涪江两岸迷人风光,表现故乡崭新面貌,讴歌祖国壮丽山川,是邓尚贵国画创作题材中的主体。
电影宣传画《金象奇案》
有表现画家童年记忆的《夜望家乡路》,描写川中丘陵丰收在望的《丘陵果实累累》,抒发故乡少女情怀的《今夜月更明》,刻画涪江打鱼人的《渔舟横秋浦》······。
国画《渔舟横秋浦》
无论是笔下的山水、花鸟,还是人物写意画,幅幅都凝聚画家对故乡的眷恋和独特感受,如首首优美迷人的抒情诗,似涪江扣人心弦的浅吟低唱。伫立画前,令人神思飞扬,迅速进入一个缥缈悠远、意境深邃的艺术境界。
国画《涪江小河》
家境贫寒,使画家过早地品尝了人生的艰辛。邓尚贵出生在涪江岸边的一个小商之家,他天资聪颖,从小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灶边烧火,也要在地上画画,像着了魔一样。因为家穷,不能再供他升学,他对母亲说:“读不起书,就让我画画吧。”母亲便从摆烟摊的微薄收入中,挤些钱出来给他买书、笔和纸。坎坷的生活在邓尚贵心灵留下深深的烙印,使他对生活和艺术形成独特的感受。已过不惑之年的他,深感时光匆匆,韶华易逝。他珍惜时间,几乎夜夜画至凌晨三点,甚至通宵达旦。
国画《丘陵小景》
他像涪江岸边的纤夫,一步一个深深的脚印,艰辛跋涉在人生和艺术的道路上。从画家的许多作品中,不难看出倾注其中的思想情感。没有小桥流水,没有无病呻吟,即使是普通的故乡风情,也无不渗透他对生活理性的思考和浓重的忧患意识,并且令人沉思、催人奋进。
《一年容易又秋风》,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对他来说,涪江不仅是一条哺育自己成长的母亲河,而且是他艺术创作的源泉。
他的足迹遍布涪江两岸和大小村庄,创作了《涪江小河》、《丘陵小景》、《晚风》等颇富生活情趣、故乡风情的国画。但是,画家并不满足于对故乡风物的描写,他要把笔触伸向更加广阔的世界。而《心潮》的创作,则使他坚定了这一信念。最初创作的几幅《心潮》都因视野的局限而失败。后来,他同曾惠民等几位画家专程赴三峡写生。
水粉画《印象》
他伫立船头,面对波涛翻滚的长江之水,心情激动,感慨万千,另一幅《心潮》的构思孕育成熟。画面上的江水已不是充满柔情的涪江之水,而是一泻千里、奔腾不息的长江之水。它水流喘急,旋涡深深,昭示着生活的艰辛,抒发了画家内心复杂的情感,从而准确表现了作品主题。
国画《晚风》
以后,他曾游乐山、登青城、赴桂林和深圳等地,进一步拓展视野。仅三峡一行,他便创作了《印象》、《石宝寨》、《晚归》等二十余幅风情独特、绚丽多姿的国画和水粉画。其中《屈原》写意人物画在“屈原杯”海内外书画艺术大奖赛中荣获优秀奖,《心潮》、《印象》等作品在一些美展中获一等奖。
国画《今宵月更明》
作为缪斯忠实的恋人,他说:“艺术是无止境的,这一生我将不属于自己而属于艺术。”
透过那副七百度的近视镜片,他的眼中闪烁着智慧而深邃的光芒。
1989年12月写于四川
本文原载:
《四川工人日报》1989年12月30日
海南《特区时报》1990年1月26日
《长江开发报》1990年10月12日
《万水千山》(获益出版事业有限公司,香港,1994年)
《四川工人日报》1989年12月30日
海南《特区时报》1990年1月26日
《长江开发报》1990年10月12日
《万水千山》(获益出版事业有限公司,香港,1994年)
相关新闻:
丹青写醉见风骨–品读邓尚贵的艺术精神
(2020年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