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和作品绘画大师刘任求

绘画大师刘任求(14)

刘任求大师东西方艺术对话录

林可行编著

 

传统笔墨技法的学习

 

编者:您认为,怎样才能掌握传统的笔墨技法?

刘任求:现在的美术人才都是由美院培养出来的,光有老师教是不够的,他们应该学习临摹古人的优秀作品。比如我的恩师徐松安,还有师爷张大千,他们都是这样走过来的,他们模仿古人作品,几乎都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

过去的老一辈画家,他们学画的条件都非常差。我的恩师徐松安你可能听说过,他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画家。徐松安幼年丧 父,因家贫,随舅父行走江湖,倒卖文物,学习鉴定古玩,他因喜欢画画,被舅父送到一家字画店当学徒,学书画。因为他见识广,懂一点古玩字画,又有极高的天赋,所以他学字画来的特别快。十几岁就开始仿古画,仿名人字画,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他特别倾心张大千的山水。每天繁忙落地便在如豆的灯下,临习笔墨间的超然之气。常令商贾甚至书画同道当真。

—次,店老板让其仿张大千的山水,作品装裱后又悬挂在店中抢眼之处,事有凑巧,恰逢大千先生客经武汉,由国民党官员张道藩陪同逛武汉三镇的字画店。无意间瞥见题有大千名款的作品,其笔法峻朗,设色清雅,大千先生满腹疑惑。在他一再追问下,店老板推说是小店的学徒,为求生计仿冒先生大作糊口。大千先生闻之是名不见经传的少年所为,更是惊讶,定要仿者现身。当他看见少年徐松安气宇轩昂,举止谦诚时,遂同意收其为弟子。在那个年代,一个画家要想卖画为生,都必须仿古代的名家名作,张大千在成名前也干这种事,所以他非常理解少年徐松安,也很赏识他的才华,小小的年纪就有了如此的水准,将来一定前途不可限量。于是,在精明的店主的吆喝之下,由众多的名人出面,徐松安在汉口六渡桥德华酒楼设席,正式拜张大千先生为师。从此,未到弱冠之年的徐松安在汉上声名大噪,正式鬻画汉上。其实,徐松安并没有跟张大千先生学过一天的画, 包括后来的齐白石,他们之间都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画画的人需要书法金石的功底,还需要有天分。仿古代名画,是学习笔墨的捷径。今天国内的许多画家,有政府提供的那么好的条件,衣食无忧却画不出好东西来 没有一点建树,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

要知道过去入画画多么难,条件那么差,温饱都有问题,有谁给他们发工资?都是靠临摹古人的墨宝,靠卖画为生。

 

编者:搞艺术是需要天分的,现在的美院教育培养的都是工匠,而不是发掘在艺术上有天分的人才。凡高不可能成为毕加索, 毕加索也不可能成为达芬奇。他们居然用一种方法教所有的学生,没有一点可取之处。

刘任求:徐松安性情放浪,气质浪漫,艺术生涯实是率性而为,难为世人理解。“文革”之后的70年代和80年代,他的作品,曾以他人名义进行过一次观摩展出,还首先后在北京、桂林、上海、广州等地展出或交流,这些作品有的被国内外博物馆收藏,受到美术界很高的评价,他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却是武汉乃至全国艺术界无法忘怀的。

他十多岁就成名了,到了40多岁还在临摹古画。50年代初,他花大气力临摹了一批“四王” 和董其昌山水。画面皱擦点染, 层层叠加,但干净精整,一笔不苟,一笔不乱。画成后向张肇铭、王霞宙他们展示,他们均以为是古人真迹。他之所以有这么高的成绩,这和他一生都坚持临摹名作是分不开的。

编者:潘天寿,张大千都是善于向古人学习,并长期坚持临摹古代名画。临摹古画不仅仅是学习笔墨技巧,也开阔眼界,提高美术修养。

 

国画创作的基本素质

 

刘任求:传统山水的创作多以临摹古人为主,张大千出生在书画世家,母亲和哥哥姐姐都画画,耳濡目染,从小他就学习画画,当然见识广。张大千许多伪作的艺术价值及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较之古代名家的真品已有过之而无不及。现世界上许多博物馆都藏有他的伪作,如华盛顿佛利尔美术馆收藏有他的《来人吴中三隐》,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藏有他的《石涛山水》和《梅清山水》,伦敦大英博物馆收藏有他的《巨然茂林叠幛图》等等。

国画是一种文人画,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表现,除了学习古人的技巧,还需要多读书开阔视野,尤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用张大千的话说“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须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画画和读书都是大千的日常生活。他常说有些画家舍本逐末,只是追求技巧,不知道多读书才是根本的变化气质之道。大千读书涉猎很广,经、史、子、集无所不包,并不只限于画谱、画论一类的书。

 

编者:李可染践行写生山水,也提出过“采一炼十”,主张“苟有以艺立身之士,吾唯以诚意请彼追寻造化,人固不足师也。”后来渐成一代风气。其实,黄宾虹,张大千早年都是采用写生的方法进行国画创作。每到一处,首要任务就是游山观水,他尤为喜欢黄山,多次登上黄山写生。

刘任求:张大千在学习古人的同时,也深得古人思想精髓,并能身体力行。他之所以偏爱黄山,主要来自于石涛的影响,黄山既为石涛之师,又为石涛之友。张大千说“黄山风景,移步换形,变化很多。别的名山都只有四五景可取,黄山前后数百里方圆,无一不佳。但黄山之险,亦非它处可及,一失足就有粉身碎骨的可能。”

写生山水不是哪一个两个画家的发明,古人那里就有。唐代画家张璪所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就是写生山水,近现代画家写生的就更多。比如,潘天寿在他一生中创作的全盛时期,数次前往名山大川感受体验,并不断强化这一风格,接连创作了一批尺幅巨大、面貌空前、山水与花鸟融为一体的崭新作品。

还有吴作人也长期坚持在外写生。他还提出了“艺术家应该做大自然的‘儿子’,但不是做自然的‘孙子’,不但不要做自然的‘孙子’,也不要做人家艺术的‘儿子’”。吴作人后来又进一步提出不但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而且要更进一步“巧夺天工”,要进行人工的创造。其实张璪所讲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包含有为了夺天工,只 是许多人没有完全吃透这句话。

 

编者:刘老师,我们聊了将近一个月,您作为一位侨居海外的国画大师,能不能对当代的艺术家说几句? 算是一个寄语,也是对咱们这个东西方艺术对话录做一个总结。

刘任求:这是应该的。我想说的是中国画里有书卷气,有丹青气,有中国古典文学的清雅韵致, 更有着一般人很难体会到的、孤傲的美学价值,是世界美术史上的文化贵族。即便是不能在我们手上发扬光大,更上—层楼,我们也不应该去降低它的文化品味,把它搞成那种媚俗的通俗文化的艺术。

正如潘天寿所说“国画,数千年来自有特殊之成就深远之造诣,为全世界所不能非议。”现代中国人画画没能把创新做好,不能随便否定我们的笔墨艺术。中国画的至高境界,也是东方哲学的至高体现。也与西方现代绘画所强调的抽象性精神殊途同    归, 没有传统文化的底蕴是看不懂中国画的。

 

结语

 

今天我们都在感叹“大师”不再,真正的好画罕见,但实际上,真正为众人一致服膺的画坛楷模,本来就不是每个时代都有的。但是,对于精湛笔墨的肯定、认同与高扬,乃至这个时代对于中  国画大家的呼唤,必定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中国画坛的整体创作水平和审美判断力,为今日中国画增添文化厚度和清雅趣味,正本清源。

中国绘画描写的是心灵的故乡,没有理想主义色彩,没有真正信仰的艺术家,画中国画绝对没有前途的。当代许多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家,以及那些为金钱名利而创作的艺术家,因为缺少文化的灵魂,是不会为美术留下什么东西的,最多是一种艺术现象。中国画在经过了百年的争议后 还将会继续探索,亦将继续辉煌,更炫目的辉煌或正伴随着新生代的艺术大家的成熟而到来,未来灿烂前程的光芒,已经照射了他们的身上。

(连载完)

 

绘画大师刘任求(13)